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杨大侠

1

今年的金鸡奖上,《夺冠》以包揽三项大奖的优势,成为绝对的赢家。

这个结果,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夺冠

2

为什么在情理之中?

由于疫情关系,今年的电影产量远低于往年。

据统计,2019年国产电影总量高达1037部,上映了545部。今年的数据还没出来,但大概也可以预估,今年国产电影总量估计还不如去年上映的多。

这种形式和概率之下,一部只要不是粗制滥造、口碑不会太差的电影,都有可能中奖。

而根据近几年的套路,主旋律的大片,中奖概率更大,比如去年的《流浪地球》,前年的《红海行动》和《建军大业》都摘得金鸡奖。

再加上观众口碑,今年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这部《夺冠》,无论谁得奖,都是合理的——《攀登者》口碑确实不太行。

果不其然,三部主旋律都各自得了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为什么又说《夺冠》的“夺冠”,是在意料之外呢?

这里不谈逻辑,对主旋律电影谈逻辑,那就太认真了。

这里只说一个大家的共识——

看完电影,除了主角郎平和2016年的主力朱婷,我们几乎不记得任何一名角色的名字,无论这个角色是教练、排球运动员还是其他人。

我们不记得,并非我们的记性差,而是自始至终,电影里都没出现他们的名字。

女排黄金年代

没有出现袁伟民的名字。尽管他从电影一开始就出现,陪着女队员们一起练习,一起连续三年拿下的女子世界杯排球赛冠军。

没有出现陈忠和的名字。尽管他在电影里从青年变成了中年、从一名陪练变成了教练,并让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

没有出现陈招娣的名字。尽管她在电影里、在国家队里,都是那么重要的一个角色;尽管她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参加了她的葬礼。

没有出现整个80年代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所有女排运动员的名字。尽管她们哭过、笑过、痛过、喜悦过、为祖国的荣耀拼搏过;尽管中国女排的精神,是团队精神。

没有他们的名字,自然就更别提他们的生活、感情、内心和故事。尽管大时代的沸腾繁荣,从来就离不开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流离。

电影最后只剩一名主角——郎平。如果说这部电影有剧情,那么所有的剧情都是围绕郎导展开的:成长、情愫、执掌、漂泊、回归,还有夺冠。

诚然,郎导对中国女排的贡献居功至伟,人品也无可非议。

但是啊,这是“夺冠”,是团体的“夺冠”,而非“郎平传”。

团体夺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能干成的事,那是一个团队、是千军万马前赴后继的事,是杂糅了每个队员的情感和笑泪、融合了每个参与者的取舍与决心的事。

如果电影容量有限,放不下这许多的内容,那么,至少让他们拥有名字吧。

但是,他们没有名字。

或许,这不是“电影”,而是“个人纪录片”。

但相比于纪录片,这更像是一部“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战争片。

那些数十年来的排球女运动员们,在一场场战役中都成了数字,等到凯旋归来、彪炳史册的时候,没人记得他们是谁,没人知道他们的家庭、内心的挣扎、失败的沮丧、夺冠的兴奋,乃至没人知道他们是否存在过。大家记得的、知道的,只剩那名手执令箭的人。她纵横捭阖、恣意潇洒,犹如三千铁甲中取大将首级的花木兰,令人歆之慕之,心向往之。

但这部一个人的《夺冠》,最后还真在颁奖礼上“夺冠”了,这难道不出人意料之外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可辛

4

《夺冠》的电影是陈可辛。

陈可辛的代表作是《甜蜜蜜》《金枝玉叶》《亲爱的》《如果·爱》等。

能够拍出过这些高质量电影的导演,按理来说,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

果然,“坊间传闻”称:《夺冠》原定名为《中国女排》,上映前“被要求”大幅度地删减、重新剪辑、重新配音,最后导致修改电影名字。比如下面这个画面,就是预告片里有、而电影里没有的。

被删减画面

那么,为什么要删?谁删的?删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重组后的电影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不由让我想起《八佰》,命运与《夺冠》如出一辙。

光影的世界真是精彩,光影的背后更是精彩,个中因素扑朔迷离,但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