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和张居正看似都是一代权臣,可实际上他们二人却有着本质上的分别。

严嵩之所以贪权,是为了自己。

而张居正之所以贪权,则是为了大明。

严嵩之所以会被史书定为“奸臣”,张居正则受史书称赞,原因也就在于此。

不可否认,严嵩的确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不过,他更多的是将能力用来对嘉靖皇帝阿谀奉承,或者是用来打击异己,用来为自己揽权敛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还不止严嵩自己揽权敛财,他的儿子严世蕃也仗着严嵩的威势而擅权弄势,虽无功名而为大官。

严嵩身为内阁首辅,被人称为阁老,而严世蕃就被称为小阁老。

严嵩虽然贪权敛财,可也有一个度。

然而严世蕃这个被称为“鬼才”的人,其贪婪之心却远甚其父,可以说是闹得朝野上下一片怨言。

然而严嵩既是内阁首辅,又颇得嘉靖信赖和重用,这才让朝野上下对严氏父子二人敢怒不敢言。

严嵩之所以如此弄权,是为了大明?并不是,完全就是为了一己私心而已。

只要能够获得嘉靖重用,只要手上能掌控权力,那么严嵩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放低自己的底线。

或者说,严嵩唯一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触及嘉靖的底线。

因为只有获得了嘉靖重用,才能拥有权力。

而拥有了权力,才能够拥有荣华富贵。

至于大明将来如何,严嵩其实并不怎么关心。

否则严嵩绝对不会那么肆意妄为,绝对不会为了无时不刻不在打压异己,绝对不会为了一己私欲而将朝堂弄得乌烟瘴气。

他若忠于大明,哪怕无法违逆嘉靖之意,也会竭尽全力去维护大明。

可是,严嵩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为了一己私欲而肆意妄为,从而破坏大明的根基。

而嘉靖之所以会重用他,不外乎就是严嵩的唯一底线就是不触及嘉靖的底线,又能为嘉靖排忧而已。

然而同样做到了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却和严嵩有着本质的不同。

张居正虽然也一样有着贪权之心,可张居正之所以贪权,却是为了大明。

或者说,他之所以贪权,其实是为了推行变法。

而张居正之所以执意推行变法,实际上就是为了富国强兵,就是为了扭转大明的颓势,让大明恢复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古变法都会遭受到了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极力阻挠,如果推行变法之人没有拥有绝对的权力,那么变法绝对无法进行。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获得了拥有绝对权力的秦孝公的支持。

反观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宋神宗此人不如秦孝公有魄力,选择了向士大夫集团低头妥协。

而张居正变法之时,万历皇帝年幼不能亲政。

他要想在这个时候顺利推行变法,那么他就必须得要拥有别人所难以撼动的权力。

所以,张居正可以说是不得不贪权。

而也正因为张居正的贪权,让他拥有了绝对的权力,才顺利地推行了变法,从而稍微扭转了大明的颓势。

大明之所以能够在嘉靖之后还能继续支撑六十年,张居正绝对功不可没。

倘若没有张居正,大明基本上可以说熬不过万历三大征。

同样是贪权,可是严嵩和张居正贪权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严嵩贪权是在毁坏大明根基,而张居正贪权则是在修补大明根基。

此外,张居正是真正掌控了实权,而严嵩并不是。

自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之后,虽然内阁首辅也被称之为相,然而内阁首辅归根结底不过是皇帝的文秘之一。

内阁首辅看似风光无限,可却不可能再像丞相那样对皇权拥有掣肘之力。

换而言之,内阁首辅只不过是皇权的附庸而已,根本不是一人之下而万人之上的宰相。

可是张居虽然也是内阁首辅,却真正掌控了实权,成为了有明一代唯一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宰相。

张居正之权,甚至还在宰相之上。

张居正也因此放出了狂言:“吾非相,乃摄也。”

何谓摄政?

其实就是代替皇帝行使皇权,为皇帝处理天下大事。

万历前十年,朝野上下无人不仰张居正鼻息而生存,哪怕是万历皇帝也不敢轻易忤逆张居正之意。

而且张居正又得李太后和冯保二人支持,更可用“横行无忌”来形容。

天下大事,皆由张居正一人而决。

张居正虽然没有摄政之名,但的确已经有了摄政之实。

反观严嵩,他有张居正这样的权柄?

并没有。

不仅没有,而且他连严格意义上的宰相都算不上,而张居正却拥有摄政的权力。

这一点,严嵩可比不上张居正。

而且严嵩完完全全就是嘉靖的附庸,嘉靖让他往东,那他就绝对不敢往西。

嘉靖让他当内阁首辅,那他就能当内阁首辅。

可严嵩如果哪天惹嘉靖不高兴了,或者说嘉靖不想再用严嵩了,那么嘉靖让他滚蛋,他就得滚蛋。

严嵩真要是一个宰相的话,嘉靖可做不到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未废丞相制度之前,或者说还设相之时,皇权很多时候都会受到相权的掣肘。

哪怕朱元璋有心想要废除丞相制度,也是一等再等或者说一忍再忍。

一直到了胡惟庸案出来了之后,朱元璋才趁机废除了丞相制度并且不再设相,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皇权。

至于严嵩?不过是皇权所豢养的一条会咬人的走狗而已。

从以上所述这两点而言,严嵩其实并没有资格和张居正一比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