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是靠谱的地球人吗?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曾经设计过一个调查问卷:

假设有一个叫琳达的单身女性,31岁,直率而聪明。作为哲学系学生,她曾经非常关注歧视和社会公正,并且参加过反核游行。

根据这些情况,请你对以下对琳达的种种描述,做一个可能性的排名:

琳达是个小学老师;

琳达是个银行出纳员;

琳达是个卖保险的;

琳达是个热衷于女权运动的银行出纳员。

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受试者都认为“琳达是个热衷于女权运动的银行出纳员”的可能性,比“琳达是个银行出纳员”更高。

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因为从概率论的角度来说,A(琳达是个银行出纳员)和B(琳达热衷女权)同时成立的可能性,要小于等于A(琳达是个银行出纳员)单独成立的可能性。

问卷设计者丹尼尔·卡尼曼指出,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很多人分不清“合理性”和“可能性”的区别

也就是说,“热衷于女权运动”这种具体描述,能够增加对琳达描述的合理性,但是却降低了它实际会发生的可能性。

这个调查结果表明,我们认为合理的,有时并不是最可能的实际情况。因此在遇到问题时,让我们出现下意识反应的直觉本能,在某些场景下,可能会误导我们。

也就是说,看似靠谱的理性分析,实际上会让我们得出并不靠谱的错误结论。

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有多少类似的非理性行为可以被纠正呢?霍华德 · S. 丹福德(Haward S. Danford)的《地球人,不靠谱》里,就为我们一一分析了如何当一个“靠谱的地球人”。

霍华德 · S. 丹福德(Haward S. Danford),日本同志社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外聘讲师。通过博弈论和微观分析研究进行社会分析,主要研究行为经济学,作品有《了解行为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口袋书》,于2010年被翻译成韩语。

行为经济学,是传统经济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它基于人是有限理性的假设,解释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异象。在《地球人,不靠谱》中,霍华德 · S. 丹福德假借一位从理性经纪人星球来到地球的外星人琼斯之口,对地球人的各种“不靠谱”行为提出了种种疑问,让读者得以跳出常规思维,思考平日不曾发觉的思维陷阱。

63个日常片段的问答,附加行为经济学的解决方案,让我们更好理解世界运行规则和他人行为,也能更好掌控自己生活。

地球人到底靠不靠谱?看完这本《地球人,不靠谱》,相信我们自己可以找到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靠谱就是学会独立思考,不当乌合之众

作家马特·海格曾指出一个营销界非常不想人们知道的事实:其实我们应有尽有,一无所缺

如果我们一直满足于当前所拥有的,我们就不会想着冒险和尝试,对于急于推销和售卖各类商品的厂家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所以他们开始贩卖起了焦虑。

怎样卖掉抗衰老的润肤霜?让人们担心衰老。怎样让人们为政党投票?让他们担心移民。怎样让人们买保险?让他们担心一切。怎样让人们做整容手术?突出他们的身体缺陷。怎样让人们看某个电视节目?让他们担心错过好戏。怎样让人们买新手机?让他们感觉自己落伍了。在当下这个时代,平静反而变成了一种标新立异。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1895年出版了《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用于研究社会上的群体特点。

勒庞认为,在群体之中,不存在理性的人。因为群体能够消灭个人的独立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为了不被孤立,他们宁愿丧失掉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乌合之众》

马特·海格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同样认为“我们一旦将自己接入这个浩瀚无垠的神经系统,我们的喜怒哀乐就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群体性,群体的情感将我们自己的情感无情碾压,最终同化。”

“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其实未必,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情感来自于群体对我们的评价。”——《乌合之众》

比如在《地球人,不靠谱》中,外星人琼斯指出地球人最喜欢“损失规避”。

所谓“损失规避”,就是告诉工人,超出计划任务会有奖励的鼓励制度,远远没有告诉工人,完不成任务会有惩罚来得有效。

对于现代商家来说,这就是他们可以用来操控消费者购买下单的得力助手:首先假意制造恐慌等负面情绪,鼓吹我们缺乏某样东西,将造成人生不完整的焦虑;接着再借用人们损失规避的心理,营造出价格让利的氛围,让我们有占到便宜的心理愉悦,从而丧失警惕,不由自主按照他们精心设计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推荐页面,去一个个下单处心积虑推荐的商品。

“广告的目的,是制造一种能被购物缓解的焦虑。”——大卫 · 福斯特 · 华莱士

对于自主意识不强的人,面对这样的组合营销套路,几乎无法招架得住,几个连环拳下来,他们基本都乖乖中招购物,自己的心情也由此受到了极大波动。

那么理性靠谱的做法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例子:

1)明年会发生一场淹死一千人的大洪水,我们应该购买相应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2)明年会有地震,从而导致一场淹死一千人的大洪水,我们应该购买相应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是不是觉得2)说的有道理?

增加细节让2)的合理性提高了,但是实际上,按照本文开头的分析,这类说明恰恰减少了它发生的可能性。

但是很多人在看到2)这种信息因果传递后,会信以为真开始焦虑,从而中了商家的圈套,被引导着不断购买被推荐的物品。

这也就是近年来,越来越多提倡学会独立思考声音出现的原因。

对于能够独立思考的人来说,面对一个会遭遇潜在损失的负面新闻或处境时,他们并不会人云亦云,轻易被自己的坏情绪绑架着做决定,换句话说,理性的人可以超越自己的“损失厌恶”本能。

在著名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3》中,职场人杜拉拉,考虑到职业发展,主动离开了就职已经八年的老东家,转而去了另一家五百强公司。只要能在新公司熬过一到两年,她就有资历和底气,去一家更高的平台,做一名专业而资深的职业经理。因此,在新公司承受的种种艰辛,在杜拉拉看来,都是有价值且需要一一克服的,它们的存在,“正是为了消除未来职业道路上的焦虑”。

杜拉拉的跳槽决定,反映了她当初跳槽的深思熟虑:这是她为了进一步把控自己人生,做出的独立思考而慎重决定的决定,因而对于行动后将会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她并不会懊悔和胆怯,反而甘之如饴,因为这些都是事先预计到了的,为过上理想生活而奠基的一砖一瓦。

“做一个谜,而不是盲从者。做一个让计算机捉摸不透的人。”

对于这类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聪明人,营销市场上,那些朝三暮四的心理学手段都将无功而返。多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当乌合之众,我们才能不断学会靠谱做事,最终,才能自主把控人生。

三、生而为人,理智与情感并存才是常态

在《地球人,不靠谱》的外星人琼斯眼中, 地球人是“很不擅长做出理性判断的动物”。而理性经济人星球出身的他,始终会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

永远理性行事,真的是最理想的行为方式吗?并不见得。

围棋选手柯洁在对弈人工智能AlphaGo前,曾在社交平台这样写道“它始终都是冷冰冰的机器,与人类相比,我感觉不到它对围棋的热情和热爱。对它而言,它的热情也只不过是运转速度过快导致CPU发热罢了。”

或许在琼斯看来,这些没有伦理观和七情六欲的人工智能,才最符合他的行为标准。可是如果这个世界少了人文关怀的滋养,总不免让人觉得冷冰冰。

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空间站宇航员刘培强为了地球上的点燃木星计划,决定向联合政府申请,借用空间站的燃料助力,自己操纵空间站撞向木星。

但这一操作会损失空间站上所有数据和信息,这与人工智能主机MOSS被设立的终极目标——确保空间站计划成功不符,因此它停止了刘培强的所有通讯能力。

刘培强拿出了之前同事送他的高浓度伏特加,问MOSS,“你知道为什么加加林时代不允许带酒上太空吗?”没有丝毫犹豫地将酒瓶砸向了MOS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OSS随即自燃,放开了系统的人工控制权限。最终,刘培强成功点燃了木星,为全人类的“流浪地球”计划牺牲了自己。

生而为人,我们总是会遇到需要从非理性角度考虑的问题。人类在某些时刻可能会为了情感而舍弃逻辑,而像外星人琼斯这类,永远只会忠于逻辑,不顾情感。

如果下棋对弈时,对方棋手突发病症,这时己方棋手要做的,应该是中断棋局思考,及时救治对方,而不是坐视不理,一心只顾棋局得失,这是人工智能未来被期望拥有的姿态,或许也是外星人琼斯作为理性派始终无法理解的一点。

从这方面说,对于地球人而言,理智与情感并存,或许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做决定的常态

孔子曾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人说情感在有些时候会激发人的潜能,做到很多原计划想象不到的事,而当一个始终靠谱的理性派, 永远只局限在规则和逻辑里,更像在NBA打球一样,总是打不会出错的合理球,却无法成为独当一面的超级巨星。

所以满腹情感的地球人,其实有时候也挺靠谱。而承认我们的固有缺点,与自身的诸多不理智行为握手言和,或许也是迈向理智成熟人生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