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原名周树人,自他弃医从文之后,笔名有很多,“鲁迅”是1918年发行《狂人日记》所用的笔名,凭借着此书,鲁迅“一夜成名”,因此沿用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狂人日记》中丝毫都不避讳“吃人”二字,封建礼教的“吃人”充斥着整篇文章。开头便写:“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

自《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就以写讽刺小说为主,《野草》、《朝花夕拾》、《呐喊》都是家喻户晓的文集,我们在语文教材当中学过的《故乡》便是选自《呐喊》。

回到故乡的鲁迅,回忆起的儿时的玩伴闰土,然而再见闰土时,他已经不是记忆当中的模样了,身体增加了一倍,原先紫色的圆脸,变得灰黄,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更让鲁迅痛心的便是闰土的那句“老爷”。

从外貌描写到语言神态,闰土都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不过鲁迅并非放弃冲破黑暗的希望,文中最后说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时至今日,他留下的不少名言都被广泛引用,而他对清末、民国时期存在的劣根性批判,也是一针见血,那么鲁迅都写了一些什么呢?

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5年,鲁迅发表了一篇名为《论睁了眼看》,原文如下: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众所周知,鲁迅出生于清末,亲眼见证了西方列强的进攻,而当时清朝却只知道去逃避,不管打不得打过,先选择和谈,一和谈就是无休止的赔款,慈禧为了过一个大寿,停止发放洋务军费,却又心安理得对八国宣战,最后心安理得的西逃。

爱凑热闹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当中提及过“弃医从文”的时,一天,教室里放映一部日俄战争纪录影片,当时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他们被日本人逮捕后要枪毙,而围观的也是中国人。受此刺激,鲁迅打算唤醒人民的思想,改造这种“劣根性”。

缺少反抗精神

鲁迅有一句名言: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在鲁迅诸多的小说当中,反抗精神永远都是一个线,不管是祥林嫂,还是孔乙己,鲁迅在他们身上都寄托了一种希望,一种向死而生的希望。

在孔乙己的文章中,最后一句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从现在语句结构来看,鲁迅的这句话是明显错了,大约和的确不能出现在同一句话中,而鲁迅却认为孔乙己生性善良,所以又不希望他死,而希望他继续同封建制度去抗争。

喜欢抢先

鲁迅:原是喜欢“抢先”的人民,上落电车,买火车票,寄挂号信,都愿意是一到便是第一个。

常言道:“枪打出头鸟”,但争第一又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谁没个虚荣心呢?第一总是众星捧月,受人欢迎,而人性当中最大的恶就是“见不得他人好”,所以大家争第一也就喜闻乐见了。

迂腐折中

鲁迅提到了一个“开窗论”,譬如,这屋子里面光线太暗,需要开一个窗,但是大家却不愿意,若是你主张拆掉屋顶,那么他们就会来调和,最终选择开窗。折中也是一种妥协,看似开窗带来的影响会更小,但也足以改变一些事实。

每个人总是安于现状,不想改变,只有等人进行鞭策时,才会前进。

自欺欺人

鲁迅说,其实,国人并非没有“自知之明”的,缺点在于有些人安于“自欺”,由此并想“欺人”,比如病人,患有浮肿,而讳疾忌医,但愿别人糊涂,误认他为肥胖。

有句话说得好,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对于想要“自欺欺人”的人来说,任何的真理摆在他面前都是非常苍白的,宁愿沉醉在糊涂当中,也不愿清醒过来,因为“自欺欺人”总能心安理得。

幸灾乐祸,站干岸,不关己事,便随意指手画脚

芸芸众生,形形色色,总有一些人喜欢当看客,更喜欢幸灾乐祸,鲁迅曾写道:颈项伸的老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

作为一个看客,每个人都不关心事情的因果,看到一面之后,就不分青红皂白的点评他人,反正这件事跟自己毫无关系,随意指手画脚也没问题,比如一些“跳楼”,本来救援人员快要成功了,然而围观总是怂恿,最终酿成悲剧。

缺少个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到这点就不得不提一个《狂人日记》,狂人父亲的形象是缺失的,在没有父爱的前提下,狂人也失去了一些“自我”,这跟鲁迅的童年的很相似,虽说鲁迅思想得到了解放,但是童年的父爱依旧是他心中过不去的坎。

原生家庭对塑造一个人形象、心理、个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也不当一直跟随大流,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充满个性,引领大流的人,虽然可能无法成为那样的人,但人的棱角也不该就这样被磨平。

极度的爱面子

人要脸,树要皮,面子人人都放不下,鲁迅在《说“面子”》当中并没有给出“面子”的具体定义,但每个人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红楼梦》中,贾府早就破败亏空,但偌大的贾府要是传出去落魄了,就失了面子,为了维护这种体面,贾府全员上下都要保持着奢华,面子工程总是人们改不掉一个坏毛病。

欺软怕硬

《阿Q正传》里面的阿Q就是典型的欺软怕硬,他怕流氓地痞,怕赌场里面的人,但却喜欢欺负小尼姑,因为小尼姑是一个弱势群体,可以肆无忌惮的欺负,哪怕是现在“阿Q精神”依旧存在。

在众多的文人当中,鲁迅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批评家,时至今日,回过头看鲁迅的这些经典名言,依旧说得非常准确,社会虽然在进步,但有一些东西却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