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隋唐时期,基督教的一支,聂斯脱利派(Nestorianism)就循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东方。这个起源于叙利亚的教派不承认圣母玛利亚的地位,因而长期被天主教视为“异端”(直到1994年)。唐贞观九年(635年),经过丝绸之路上的长途跋涉,聂斯脱利派僧侣阿罗本将此教传入唐朝,并被当时的中国人称为“景教”,传播二百余年。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当时一代名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帐下,就有一位名叫伊斯的景教僧人,他“为公爪牙,作军耳目”,军功卓著,被朝廷封赏,被赐紫衣袈裟。建中二年(781年)吐火罗人伊斯出资于长安义宁坊大秦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现存西安市碑林),成为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资料,亦是缀在丝绸之路这条五彩丝带上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灭佛时,同为外来宗教的景教遭受池鱼之殃而在中原一蹶不振,寺院被毁,外来宣教士被驱逐回国,中原的信徒也被迫放弃信仰,但景教仍在北方的草原民族中广泛传播。蒙古草原上的两个强大的部落,王罕的克烈部与塔阳汗的乃蛮部,均信仰景教。“长生天”的信徒拜倒在耶稣基督像前,也许有人难以想象这个场面,但是不管信不信,这确实在历史上发生过。

不过,元代天主教在经历了短暂的兴盛后很快就销声匿迹,其中原因很多:一是虽然丝绸之路畅通,但东西路途毕竟遥远,传教士千里迢迢东往传教,实在不易;加上欧洲基督教世界内部纷争,对向东方扩展势力未予充分重视,因而没有很好地利用这次历史良机。二是元代中国境内的基督教派系斗争,即聂思脱里派与天主教派的互相敌对,阻碍了天主教势力的发展。三是元代统治者所采取的宗教宽容、兼容并蓄政策虽为基督教东传创造了条件,但也使基督教在中国处于比它势力更强大的儒、佛、道、伊斯兰等教的包围中,很难争取到更多的信徒,尤其是下层民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元朝势力衰弱,统治者自顾不暇,无力兼顾外来宗教势力时,东传基督教势力在中国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便失去了依靠。随着元朝的灭亡以及蒙古大部退居漠北,基督教从中原消声匿迹达两百多年,直到明朝晚期利玛窦等人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