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清胃散里的生地黄,性味滋腻,李东垣为何用它泻热?

我们知道,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基本都是根据辨证阴阳寒热虚实之后,从中药的四气五味、性味归经等特点,根据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而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里,创立了一个很有名的方剂,叫做“清胃散”。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组成:

生地黄、当归、丹皮、黄连、升麻。

而李东垣立方的宗旨,就是为了清胃泻热,针对的是胃中实热证候,这是非常明确的。

既然立方原则是清胃泻热,里面的生地黄凉血滋阴,本来是调理虚火上炎之品,为何李东垣在清泻实热也用到它呢?

或者由此也产生一个疑问:生地黄凉血养阴治虚火,黄连清胃燥湿治实火,这两味药同时出现在清胃散这一个方剂里,针对的病证究竟是实火、还是虚火,亦或是虚实并见呢?

首先明确一点,清胃散乃是主治胃中实火的,这几乎是历代医家的共识。那么,方中为什么要选用治疗虚火的生地黄呢?

翻阅历代医家的方剂典籍,发现一个很多人认同的观点,那就是打多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来解释。

因为阳明胃热,需要在清气分之热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凉血分之热。清胃散里用到生地黄的凉血,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是否所有的胃热证候都需要凉血呢?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那么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创立的白虎汤,不是更应该用生地黄这样的血份药吗?

而白虎汤则配伍,就是由: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

由此可见,仅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来理解是显然不够的。

也有人认为,之所以清胃散用生地黄,而白虎汤不需要,主要就是有“邪气实”的区别。

白虎汤针对气分实热,津液燥损;而清胃散倾向于饮食肥甘厚味,热逆行于经络,而同时又伤及血份之证。

这个理解看上去似乎有理,但是否意味着饮食所伤、肥甘厚味而发热的证候,都需要顾及血分而用生地黄之类凉血药呢?

要知道,实际临证时,我们见到的肥甘厚味之人,大多有舌苔厚腻的表征,这个表征当然是不适宜生地黄的。

之所以有这个疑惑,主要还是需要考证李东垣的立方思想。根据《脾胃论》的描述,清胃散主要针对 “因服补胃热药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者”而设。

譬如人参、黄芪、桂枝、干姜、肉桂这些补胃之品,在补胃助热的同时,又有伤阴动血的可能。实际上,此时候的热,往往是实火、虚火并见的问题,也就是虚实夹杂的问题。

既然是虚实夹杂,理当黄连、生地黄并用,因为前者清泻实火,后者清退虚火。

所以,我认为,清胃散里使用生地黄的理由,可以看作是过服“补胃”的热药,伤及了阳明之“阴”,乃至胃中既有实火,又有本身的阴津不足,虚火上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证候,如果一味地滋阴,虽能填补燥伤的阴液,但同时对胃中积聚的实热有“开门揖盗”之虞。而黄连与生地黄的配伍,各取一经,各折一火,刚好可以做到虚实同清。

这样分析下来,李东垣在方中使用生地黄,其作用在于养阴凉血而清虚火(同时配以牡丹皮),原方清胃散证中有“内伤”所致的“阴虚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