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字是中华民族先人的伟大创造,凝聚了我们祖先劳动人民的非凡和卓越的智慧,汉字的创立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华精神文明的旗帜。

汉字在东方国家中的影响十分深远,不止是中国,日本,越南,韩国这些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集群,甚至是对哈萨克斯坦、蒙古这些游离在汉字文化圈之外的国家也产生了长足的影响。

汉字是汉字文化圈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除了汉字之外,还带有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独有的宗教思想和政治理念、体系之类的价值标准。

然而这样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内涵的地域圈子,越南一个青年学者龙鸣发表了"我曾因为越南是汉字文化圈的一员而感到羞愧"这样的言论,并不希望越南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大多数越南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华族国家,和中国人同样使用筷子,有儒家的思想,有和中国一样的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基本上和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是没有区别的。

与此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是一个东南亚国家,因为地处东南亚,越南人民的面貌大都极其多样化,且大都和中国人没有什么差别,大部分越南人都有中国的血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垂之久远:汉字文化圈的历史积淀

1.日本人定义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因而至今也积淀了上千年的历史内涵,汉字文化圈的核心在于汉字本体,自然就是围绕着古代中国传统汉字和文化形成的。

这个定义最初是在20世纪中叶由日本人河野六郎提出的,之后也是日本人在不断的完善这一概念,最终将其定义为,"在东亚位置上,由于中国的政治、文化影响,形成过去使用汉字,或者现在仍旧使用汉字的地域",这些地域的总和就是汉字文化圈。

顾名思义,汉字文化圈是以东亚地区各国共有的文化要素为标志的地域圈,到现在仍旧存在,且是一个真实的,有着强劲的生命力的文化标志和存在,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汉字文化发展并在中国境内及境外传播的结果,这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古代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强盛的国力。

2.儒家思想文化和伦理凝聚了汉字文化圈

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意识文化形态,是一种流行于封建时代的学说,但其文化中蕴含的优秀的内涵,包括对自然和人生的见解,儒家思想所反映的传统美德的遗产中,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方面。

汉字文化圈之所以能够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字的发扬和传播,而汉字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力,也是伴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进行的。

如果说汉字是汉字文化圈形成的主要核心载体,那么中华文化和文明中富含的精神就是汉字文化圈形成的载体的灵魂。

二、汉字的境外传播:汉字文化圈的成长

古代中国是整个东亚地区最为先进和强大的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占据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高位,唐太宗李世曾经写下诗歌称颂这一时期的中国,"指挥八方定,怀柔万国夷"。

1.汉字文化境内受容圈

汉字文化圈并非是汉民族的独创,而是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创造,汉民族虽然是汉字主要的使用群体,但汉字的发展是由以汉民族为中心的所有中华民族共同推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栖息于黄河中游的华夏中原民族,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汉族,在古代东亚地区率先创造出了汉字,语言、文字、文章和文化。

在一个周边诸国都没有文字的时代,这样的汉民族和汉字文化就成为了文明的先驱,开始了汉字及汉字文化文明输出的历程,汉字也便逐渐从一个汉族的民族文字发展成为一个"众族共享,多国采用"的文字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境内,汉字的传播是伴随着秦汉统一大帝国的建立进行的,"书同文"是在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中的文化举措,加速了汉字在整个中原和周边地区的传播,主要体现在以中原为中心,向三个方向的传播路径。一是黄河流域,二是长江流域,三是珠江流域

随着汉字文化在整个中原地区的普遍扩散,周边偏远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也开始接受、借用和仿效汉字,进而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我们所说的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以及现代的苗文、彝文、壮文、布衣文,水文等等,最初都是通过模仿汉字形成的民族文字。

2.汉字文化境外受容圈

汉字文化的境外接收国,大都是古代时期中国的藩属国,也成为附属国,历史上泰国、日本、韩国和越南都曾经来朝进贡,但要说汉字文化的接收者,首先韩国和日本文字如今也鲜明的存在汉字的历史流印,但泰国似乎并没有太强的汉字文化的历史传承。

自秦汉以降, 汉字及汉字文化也往境外传播, 路向有三:南至越南, 北至朝鲜半岛, 东至日本。

韩国和日本我们暂且按住不提,越南在历史上是中国在南边的邻国,称作为交趾国,唐朝时期最早在这个地方设立了都护府,取名为安南,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此设立管辖区域和划分管辖范畴,也叫过大越、南越等的称号。

一直到清朝光绪年间确定了越南的名字,之后就被沿袭下来,越南这个地方同其他民族一样,本身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他们说京语,也就是越南语,秦朝时期疆土向南扩展,汉字也随之传入越南。

越南语言和文字大量吸收了汉字和汉字的词汇,并将"儒字"称作是越南的官方文字,实际上就是儒家文字,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甚至以汉字为原型而创造和衍生出来的文字成为了越南的正式文字,越南也毫无疑问成为了是汉字文化圈的核心组成国。

三、越南退出汉字文化圈

越南开始退出汉字文化圈的一大重要的标志就是开始对越南文字进行改革,开始创造自己的文字是所有退出汉字文化圈的国家迈出的第一步,越南如此,朝鲜也是如此。

大概10世纪之后,越南开始仿照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俗称为"喃字",意思就是南方的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此,越南的文字虽然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摆脱汉字,据历史资料统计,大约在15世纪越南独创的文字得到了推广,和汉字一起并行使用,但越南语文中仍旧有将近50%的文字和词汇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汉字。

在这之后,越南虽然开始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但仍旧是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员,一直到西方国家开始强盛起来之后,随着西学东渐的进行。

在17世纪时期,西方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传教士为了方便传教,在越南使用拉丁文字进行标识,对在越南的汉字文化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之后随着法国侵占了越南,越南被殖民的过程也是逐渐退出汉字文化圈的过程,法国殖民者当局在越南推行新的拉丁文字,废除了汉字和越南的喃字。

19世纪末,越南已经很少有人在说汉语了,但到今天汉字文化的影响力仍旧十分深远,我们能看到汉字的词汇在已经退出汉字文化圈的越南和韩国至今仍旧占有很大的比例,日本就更不需要说了。

四、越南人:曾经是汉字文化圈的一员而羞愧

越南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成员国存在的,甚至到现在从很多方面也能看出越南文化受到汉字文化的影响十分广泛,从生活习俗、语言文字到节日庆祝等等。

汉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影响是伴随着中华文化和精神文明而进行的,十分长足深远,但为何越南青年会对自己的国家曾经属于汉字文化圈而感到羞愧呢。

1.没有一个民族希望自己不是独特的

作为中国人,我们生来就是使用汉字的,我们接受中华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在承认和改进其中的糟粕,诚然,没有一个民族不希望自己的独特的,希望被别人学习和借鉴,而不是成为另一个民族的附属。

我想,对于越南这位青年学者龙鸣的观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作为一名越南人,对于自己的国家想必是十分热爱的,因而寄予了许多期望,希望自己的民族文化是独特的,优秀的,强盛的,备受认可的。

但是,无论越南是否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都无法否认越南过去、现在甚至未来都在受到汉字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还会随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存在而生生不息。

以越南的这位青年龙鸣为代表的这一部分越南人表现出来的对于汉字文化圈的不认可,实际上也是对中国文化和汉字文化的不认可,这种不认可或许是为了彰显自己民族的独特性和活力而进行的去中国化,亦或者是真的不认可中华文化中的内容。

汉字文化圈并不能表征什么,并不代表越南曾经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如今在文化上也要依附汉字和中华文化,有许多国家虽然受到来自中华文化的影响,依旧能够完成本土化,从而形成了自己本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即使是同一个文化圈,也可以绽放出许多不一样的色彩,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只能说这位学者龙鸣的看法太过于浅显了。

2.文化自信是民族强盛的根本

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的热点话题,我们经历过中华文化的强盛,也见证了西方殖民者的强大,西学东渐的巨大威力甚至带来了中华周边文化的断层,强者对于文化发展的力量和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汉字文化圈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动的历史事实,无论你是否愿意,是否喜欢,它已经存在了,并且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这是无法磨灭的历史事实。

鲁迅先生有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而如今真正强大的国家也应当敢于直视和正视历史现实,在中华汉字文化圈生存和发展了将近两千年的越南是真实存在的,这也是越南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无论他们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都选择接受和理解。

五、珍视和热爱是唯一选择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先人们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是无法抛弃汉字和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和精神文明的。

我们需要做的是相信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族精神,珍惜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只有文明自信、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和胜利者。

而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并不单一地体现在境外的民族和国家是否承认和继续传承,而仅仅源于先民们创造的华夏文明,这些文化所承载的传播的智慧是无穷的。

我们看到了西学东渐的强大,也承受了文化断层和缺失的后果,珍视和热爱民族文化才是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好的尊重,不干涉别国的选择,坚定不移的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振兴华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