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説】说説苹果

转眼间,即将进入12月,

这原本不算是多么特殊的月份,

却因西方的“圣诞节”,也颇受人关注,

一种水果也随之被我国年轻一代赋予了新的文化解读,

那就是苹果,在“平安夜”送食苹果代表着“平平安安”的美好祝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苹果)

据了解,西方没有这个说法,

平安夜吃苹果的行为习惯主要源于中国,

就像我们元宵节要吃汤圆,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等,

这些生活小仪式悄然间也增加着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红红的小苹果,观之喜庆,食之甜心,

善于发现生活之美,也算是咱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了;

说到苹果象征“平安”,

其缘由是“苹”与“平”谐音,

而谐音又是我国玉雕文化中有代表性的寓意解读方式,

就像蝙蝠代表“”,喜鹊代表“”,白菜代表“”等等,

但是 “苹果寓意平安”只能算是文化的时代新解吧,

所以在古代玉雕中极少见到苹果玉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玉苹果)

如今偶尔碰到也都些是尝鲜之作,

而且多是由边角加工,

或者是更倾向于镶嵌工艺的文创产品,

作为佩饰尚可,如果想将其归为有思想品味的一类玉作,

始终还缺少了些传统玉雕文化的味道,

归其缘由,三少认为这和苹果的文化历史有关;

据悉苹果原产于欧洲和中亚以及中国新疆地区,

我国古代的林檎花红等水果被认为是土生苹果品种或与苹果相似的水果,

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但是多用于熏香衣裳,较少食用,

后来部分食用的土生品种果实小,产量又少,

虽然皮薄味甜,但不耐储存,易破损,

因此价格昂贵,直到清朝时期还被北京旗人拿来当作贡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镶嵌苹果玉坠)

而清末引进的西洋品种,优势明显,

于民国以后逐渐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了主要地位,

土生品种便逐渐被果农淘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在我国灭绝,

缺少传统文化底蕴和亲民基础,

所以即使在玉雕蓬勃发展的明清时期,

也极少见到有苹果类玉器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不仅如此, “苹果”这个名字也是源于梵语,

本为古印度佛经中所说的一种水果,

最早被称为“频婆”,后被汉语借用,

另外,还有“平波”、“苹婆”等写法,

汉语中最早使用“苹果”一词见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农书《群芳谱·果谱》,

书中写到“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画·苹果山鸟图)

三少查阅古诗词后发现,

有关“苹果”词汇的诗文多现于清代,

比如清·洪亮吉这首《伊犁纪事诗四十三首 其七》:

古庙东西辟广场,雪消齐露粉红墙。

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

再比如“苹果堆盘红半染,葡萄张幕青如滴。”(摘自清·董元恺《满江红 其六 寄怀祖赞善勿庵》)

到这可以说苹果也算是新时代水果了,

所以在更讲究文化属性的传统玉雕方面非常少见,

但是如今苹果的“保平安”之意逐渐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

也许未来在文化融合,玉雕文化发展过程中,

也能诞生一些有内涵的苹果创新之作,

让苹果真正变得不仅好吃好看,而且有韵有品……

文|玉三少

助审|猫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