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自由思潮涌动的年代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因为之前的人们不习惯反抗既有的制度,而是习惯于完善或者是服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当自由思潮开始盛行之后,反抗成为了主流,对原本既定的秩序的对抗以及彻底的推翻开始变得更加普及了。然而很遗憾,这种改革的力量在美苏结束了冷战对抗之后,一点点的趋于平缓,并最终销声匿迹。

因此,当苏联解体之后,表面上看这是冷战中两个对立国家中一方的胜利,然而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这是一次彻底的失败。

因为苏联的解体,理论上来说使得人类社会失去了一次尝试的机会。此后几十年,西方资本主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肆无忌惮地盛行,并最终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以及价值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这样的价值观体系之下,对于既有的现行制度,人们更加趋向于小范围内的调整或者是彻底的不调整,而不是进行大范围内的改变。这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同时也彰显了在全球保守主义盛行的今天,敢于反抗自由的思潮是多么的可贵。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反抗的形式。影片《贞洁堡垒》是一部1973年的西班牙电影。这是一部诞生在上世纪自由思潮盛行的时代的电影,一定意义上也为我们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自由思潮的思想的具象化。

本片从客观上来说,非常的工整,工整到基本上可以作为反抗旧制度权威的一种教科书一样的电影版本。《贞洁堡垒》说的是一个以乌托邦的名义来为自己谋求一种权威性的男人,她带着一家五口在一个旧房子内居住,并无时无刻不在灌输一种思想,自己作为父亲和丈夫,是一种权威。

同时作为一个权威的存在以及象征,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说一不二的。在这样一个高度紧张的气氛下,他们生活了十八年,以至于大女儿和二儿子开始成年。

于是,当孩子们开始向着成人世界进行探索的时候,这种所谓的营造出来的乌托邦也随之幻灭了。逐渐成长起来的子女开始对于掌握着一切的父亲的权力发起冲击,并最终获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出非常工整且赤裸裸的反抗旧有制度,强调人民觉醒的电影。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本片,在当时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意外,然而在今天,当我们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这一行为的时候,只不过会觉得好笑罢了。

本片一部分核心在于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对抗。作为掌握一切权力的父亲,自然掌握着整个堡垒里面的人们的生活日常,包括食物的来源以及食物的分配等等。

因为父亲是堡垒与外界接触的唯一联系,因此,堡垒中的人们需要获取外界信息的时候,只能是通过父亲这一唯一来源,而别的人自然不会有任何逾越。因此,掌握了生活必需品分配的父亲的人格则代表了堡垒中所有人的人格,他的好和坏直接决定着堡垒中人们的生活是否不与外界脱节。

然而让人一直保持理智是不现实的。因此,当片中的父亲的情绪发生波动的时候,自然会带给堡垒中的人们一种反向的影响。这种影响最终决定了他们的生存地位。

当你的呼吸或者是其他的生杀大权完全掌握在别人的手中的时候,你是没有任何的自由可言的。自由是什么,自然是对于自己可以拒绝的严词拒绝。然而堡垒中的一切却借用乌托邦的名义进行着反乌托邦得到事实。

父亲的权力起初只是用于和外界做切割,然而后来便逐渐的演变为了压制日渐成熟的儿女们的正常欲望。当这种压制开始变得不可调和的时候,矛盾就会诞生。然而父亲依旧是寄希望与自己的强权镇压来继续维持这种病态的平衡。然而在时间的大潮中,这种处处小心的平衡却时刻面临被打破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父亲长久以来维持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之后,整个堡垒作为这座积压着强权的大厦最终会被摧枯拉朽的外界动摇力量所毁灭。毁灭的速度是不可预知的快。而且已经超出了父亲所能承受的范围。因此,我们在最后看到,当堡垒被“攻破”父亲是怅然若失的,而堡垒中生活了这么多年的人们也是怅然若失的。

父亲没有想到自己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大厦会轻而易举地被推倒,而大厦中生活了十几年的人们也没有想到,这座看似坚固且宏伟的大厦会以自己意想不到的方式最终幻灭。

本片虽然对仗极为工整,然而却是不可多得的拥有者自由思潮的讽刺电影。当我们习惯了《V字仇杀队》,习惯了《小丑》之后,再来看本片,就会发现,这是一部远比那些影片更加深刻的电影。

虽然看的人不多,然而看过的人无疑会给好评。毕竟,强权只能镇压肉体,真正的灵魂却是无法被禁锢的。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