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张爱玲拜访周瘦鹃,请他评阅自己刚创作的中篇小说。

周瘦鹃读完后,表示“深喜之”,“深深佩服她的天才”,希望张爱玲将小说发表在他主编的《紫罗兰》上。

这部小说,即《沉香屑·第一炉香》。最近重新翻拍,由马思纯饰演女主角葛薇龙。

这部小说让张爱玲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一跃而红。当时张爱玲刚刚22岁。正是“出名要趁早”的年龄。

此后,张爱玲陆续发表了《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

但是张爱玲的走红,却让李鸿章家族恼怒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爱玲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大女儿。祖父张佩纶,乃是当时有名的清流,曾任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在1883年中法之战时候,张佩纶连上数十封奏折,全力主战,于是清廷将他派去福建沿海,“办理海疆事务”,结果刚到了十天,就迎来了海战的惨败,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张佩纶败军之将,成了罪臣。可李鸿章却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这在当时成了有名的笑话。因为张佩纶本来与李鸿章政治立场并不一致,自己又娶过两位夫人,岁数不小。于是有好事者编撰对联云,“养老女,嫁幼樵,李鸿章未分老幼;辞西席,就东席,张佩纶不是东西”,还有什么“中堂爱婿张丰润,外国忠臣李合肥”,讽刺这翁婿二人。

不论人言如何,夫妇二人倒是过得还不错,生儿育女,孙辈还出了个张爱玲。

话说回来,张爱玲初登文坛,年纪又轻,阅历不够,缺乏素材,又难以凭空幻想,于是将奶奶的那些兄弟姐妹,也就是李鸿章的子女们家里的事,改头换面,当成原型,搬进了小说。

比如《金锁记》,女主角曹七巧嫁给了姜家残废的二少爷,夫妻感情不睦,自己也逐渐心理扭曲,性格变态,最终亲手毁掉了自己儿女的幸福。《现当代文学名作十二讲》评价该书,“反应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生活环境怎样把一个原本有着温情性格的正常女人变成一个阴鸷狠毒‘吃人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中的“姜公馆”就指的是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述家。“姜家残废的二少爷”原型就是李经述的儿子李国煦。曹七巧是他的夫人。《金锁记》一书中,曹七巧和丈夫感情不睦,和自己的小叔子调情,结果小叔子目的在于向二嫂骗取钱财。这位小叔子就是李经述家的老四,李国熊。

可想而知,这些家族丑事,被改头换面,写在小说上,李家看了有多尴尬。李鸿章的孙辈曾经说,“张爱玲胆子大,讲了不少实话。有些内容别人不清楚,李家的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谁。于是把李家的人都得罪光了,连她的父亲和舅舅都大光其火。很多人从此不再理睬他,当然她也懒得再理李家人。事实上她连张家人也懒得理睬……”

还有的人更加愤怒,说“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她可好,什么丑她写什么,还生怕人家不知道!揭自己祖宗的家底,这算什么本事?!”有人则是痛骂,“她写别人是病态,她自己就是病态,我看她最后也没什么好结果!”

李家人骂归骂,张爱玲一概置之不理。她已从父亲那里逃离,靠自己的一支笔吃饭,没落的李家人也管不了她。

更绝的是,本来这些事,也是熟悉内情的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谁。普通的读者,也就是当个小说看。谁管他写的是谁家故事?可是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却写了一本书,名为《我的姐姐张爱玲》,将张爱玲的书来了个详细注释,某某人指的是李家的谁谁谁,某某事是指李家的什么事,将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与现实中的李家人,来了个一比一的“英汉对照”,详细程度堪比大词典。李家不为人知的那些事,鸦片,蓄妾,畸形的母子关系,叔嫂之间的暧昧,发生在谁家,原型是谁谁,统统暴露在了阳光下。

这怎么能不让李家人暴跳如雷呢?提起二人只有一句话,“这叫个什么事!”

更让李家人愤怒的是,小说这种事,虚虚实实,有的是实事,有的则是虚构。比如《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儿子长白,沉迷鸦片,妻子长期受冷落,郁郁而死。将“绢姑娘”扶正后,绢姑娘也自杀了。从此长白不敢再娶,只在妓院里混。

而实际上,长白的原型,李玉良,与“绢姑娘”过得不错,生了七个孩子,其中四个高级工程师,其他的也都是读过书,有技术的人才,和吸鸦片的父亲大不相同了。

可是对实际情况一知半解的人,却不免将现实与小说混为一谈,对李家人投去异样的眼光。

张爱玲与张子静相继去世后,张爱玲没有留下子女,张子静则是终身未娶。姐弟俩与李鸿章家族的恩怨最终随风逝去。张爱玲笔下的故事还依旧在流传,只不过原型为谁,已经太过遥远,并没有人关心了。人和事终将消逝,而故事则永远年轻。

参考书目:《细说李鸿章家族》

作者:柠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