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就是要进补?理解一下《伤寒论》里的“损谷则愈”。

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养生之道也大放异彩,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客观点说,养生乃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必要手段,内经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精神,确实有利于提高健康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纵观现代人所讲的养生之道,很多是引经据典,最终几乎都是试图通过一个途径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进补。通过进食一些补品以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当然,这个观点的形成,现代科学的某些理论也从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认为增强营养、提高免疫力,就能使人不生病。

于是乎,各式补品铺天盖地,美食遍布城乡各地。这些养生美食吃的人多,但真正受益者微乎其微。

大部分人无非就是满足了一时的口欲而已,这尚无可厚非。毕竟,满足口欲也是人的一种追求嘛。

但问题是,如果因为进补而反倒滋生某些健康问题,那就是得不偿失了。这正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之处。

现代科学也认为,营养过剩于健康无益。“病从口入”的观点,数千年来深入人心,为什么在进补面前,就突然被人们选择性忽视呢?

饮食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大致如糖尿病要戒糖、高血压要低盐差不多。同理,吃肉过多易引发高血脂症、冠心病、诸如此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我们仔细看这两种现象:前者进补之说,无非就是增加营养;而后者避免营养过剩,则非常近似于“损谷则愈”。

什么是“损谷则愈”?

这个说法,来源于汉代名医、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第389条、也是最后一条: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对于《伤寒论》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里面的条文,基本上每一条都对应着某个病症或者方剂。

唯有这最后一条是例外。表面上似乎和具体证候无关,但却又和很多病症密不可分。

在《黄帝内经》的病机十九条里,有“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宗旨。在我看来,进补和“损谷则愈”,其实就是这两个宗旨的具体体现。

《伤寒论》里的方剂,被后人称为“经方”,但是经方的“损谷则愈”,和现代科学里的营养学说是不完全相同的。

现代科学说到的增强营养以提高机体抵抗力、甚至让疾病不再复发,和我们说到的“进补”虽然相似,但出发点略有不同。

内经提倡的“虚则补之”,主要是补气不足,也就是本来有不足才需要进补。而现代科学的补充营养则不需要这个条件。

因此,我们在平素进补之前,还是要先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如果本身并没有什么阴阳气血的亏虚,理当无需进补。即使要吃点“好的”,最好也只是选择一些没有明显寒热偏盛的平和药食。

而实施损谷则益,更需要严谨对待。这一点,也要避免流入一些所谓的“节食减肥”、“辟谷养生”的窠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的来说,进补应该以相应的原则,也就是遵守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损之这些既定的原理。

如果某些不适,经过辨证确认属实证,才能遵循“实者损之”的损谷则愈原则。

而一味地以为增加营养就能提高抗病能力的理念,和“实者损之”的宗旨是相悖的,所以才有可能导致某些问题迁延难愈。

《伤寒论》 “损谷则愈”,虽然本意是指大病新愈不久,脾胃气机还比较虚弱。这时候如果暴饮暴食或者勉强进食,食物不能及时消化,积食生热,所以才在日暮时出现懊恼微烦。

这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及时控制饮食,使胃中无积,病也就慢慢自行好了。

根据“损谷则愈”的原则,由此而知,中医养生也需要讲究辨证论治精神,不能不问虚实,盲目进补。

所以,我们现在养生,虽然进补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忘记损谷则愈的原则。

尤其是一些大病后的康复、为了防止疾病的反复,身体虚弱的人,不但要注意适当吃补品,更重要的还要注意不吃什么、少吃什么,以免出现虚不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