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道德问题上并非一片空白,有些道德基础并不是需要依赖学习而获得的。—《善恶之源》保罗·布卢姆

生活中,为什么宝宝们一见到某些人就开始哭,非常抗拒被他们抱?其实,有时候并不是认生,而是宝宝们天生的“道德观”在背后无意识的进行影响。

关于宝宝们天生的“道德观”,家长了解多少?面对这种“婴儿道德观”,家长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守护和培养呢?

宝宝逢人就笑,唯独一人除外

亲戚来婆婆家里串亲戚,岳欣妈妈的宝宝自然成为了亲戚们围观的对象,看到被这么多人围观,小家伙也没有怯场,还很大方的挨个冲他们微笑。

可是岳欣妈妈却发现,唯独在面对自家大嫂的时候,孩子总是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而且还把眼睛闭了起来。

随后她忍不住把这件事跟婆婆说了,询问宝宝为什么会这样,婆婆听了告诉她,这是因为在孩子的心里,他们天生有自己的“一杆秤”,他们可以简单的分辨好与不好,善与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婆婆觉得应该是前一段时间,大嫂来家里不分青红皂白说了很多不好听的话,让孩子听到了,记到了现在。

岳欣妈妈听完婆婆的解释,感觉很神奇,孩子这么小,就能明辨是非,她感觉很不可思议。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所有的道德观都需要经过后天的教化完成。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人们发现了婴儿与生俱来的本能“道德观”。

耶鲁大学曾经的一项研究表明,婴儿天生具有强烈的道德观。

这种因婴儿与生俱来就拥有的“道德判断力”,因比较稚嫩、单纯,所以被称为“婴儿道德观”。

小婴儿“惩恶扬善”的四种行为

生活中,婴儿宝宝们常见的这四种行为,可以说是他们天生“惩恶扬善”的道德观:

1. 公正公平的判断标准

月龄16个月的婴儿,他们认为世界是绝对公平的,所以会把糖果用平均的方式分给其他人。

孩子的心思非常的单纯,他们的世界非黑即白,公平是他们的一套对待世界的标准,这也是孩子会说话之后,为什么会大“公平”挂在嘴边的原因,他们很难接受不公平的对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同理心强,天生同情弱势的一方

生活中,面对吵架的双方,孩子通常会立刻感知到其中处于弱势的一方,并给予他们某种程度上的安慰;生活中看到难过、哭泣的父母,孩子们会立刻情感同步,产生相同的情感反应。

3. 会记仇

会记仇是孩子的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比如有个人曾经吓过他,之后他可能会躲避这个人,不让他接触自己。

孩子会因这种天生的道德感,寻找对自己来说相对安全的区域,比如妈妈的怀抱等。

4. 对“协助者”和“干扰者”赏罚分明

对孩子来说,“协助者”更贴近对自己保有善意,帮助过自己的人;而“干扰者”更多的指惹自己生气、跟自己抢过东西的人。

面对这两种人,孩子多半会对“协助者”保持同等的善意,比如愿意跟他们一起玩、让他们抱自己等;对“干扰者”多半会拒绝让他们接触自己等。

除了上述四点之外,宝宝们天生还拥有乐于助人等的道德观。

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婴儿道德观”是孩子成年后为人处事理智、成熟的基础。

因此,面对孩子天生的道德观,家长们更多的是要进行守护,尤其不要进行错误的引导。

道德观如何培养

当然,婴儿道德观毕竟还很稚嫩、单纯,是不足以作为孩子今后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的,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是要进行后天正确成熟道德观的培养教化。

0-1岁的婴儿:建议父母守护好婴儿简单的道德观,让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去应对这个世界,比如及时的满足孩子的需求等,提高他们内心的信任感。

1-7岁的儿童:孩子在这个阶段,已经有明显的自我意识,父母最应该做的是,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比如孩子做错事了,不能得过且过,而是教育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7-10岁的儿童: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和价值观,父母唯一需要做的是,引导他们把价值观提升至更完善、成熟。

今日话题:你的孩子有哪些明显的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