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前平伯先生在《游青岛杂记》中的诗句,一语道尽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岛东临黄海,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交汇地带,这决定了它的历史文化在许多层面和意义上就是海洋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青岛及其所在的山东半岛,就是春秋“海王之国”齐国的要地。这里的海域作为海市蜃楼的多发区,一直是封建帝王心中孜孜以求的“蓬莱仙境”。到了近现代,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为这个“一山高下尽红楼”的城市平添了几分“洋味”。青岛因而一度被视为“德国的香港”“亚洲日内瓦”“东方威尼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岛依山傍海,漫步老城区,脚下是碎石板铺就的道路,身边是朱红色花岗若砌筑的建筑,沟沟坎坎,犹如历史画笔晕染下的老人的容颜,不疾不徐,在轻吐着岁月流年。而不知知在哪个转角,你就会偶遇一栋栋风格迥异的外国建筑,古希腊式、古罗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田园风式……就那么安然地散落在海边,耸立在山坡,错落有致地与梧桐、槐树、松树等相互掩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成了青岛最为人称道的城市名片,岛城就像是一颗明珠被曲折蜿蜒的海岸线轻轻呵护着。潮起潮落,浪奔浪涌。这座因海而起、因海而兴的城市,因着大海,而与帆船结下了另一个深深的缘分。作为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帆船项目比赛举办城市,青岛也开始以“帆船之都”的美誉走向世界

事实上,早在1904年,青岛就有了德国皇家快艇俱乐部举办帆船比赛的记录,那时的比赛主要是为了娱乐和休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也将西方的帆船运动带到了青岛。1936年,青岛帆船俱乐部举行了市长杯帆船竞赛。1937年,青岛还开始了女子帆船比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更是成为中国航海运动的摇篮,并成立了第一个航海俱乐部,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条帆板,并率先普及青少年帆船运动…

如今的奥帆中心,蓝天碧海,点点白帆,它们已然美成了青岛海岸的新画卷。但这个新地标的故事最早却要从燕儿岛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燕儿岛位于青岛东部南端,是一个突出海中的岬角。小岛环绕于浮山湾,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只燕子飞入海中。一百多年前,这里只是一处静寂的荒芜之地,偶尔有渔民从此扬帆出海。由于日月潮汐与岬角海湾涡流的常年冲洗、磨砺、侵蚀个个奇形怪状的礁石遍布海滩。每到秋季大潮袭来之时,惊涛骇浪拍打着堤岸,激起高浪喷泻如雪,老远便能听到涛声走到近前则是浪花翻滚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大观,令人震撼,此景便被称为“燕岛秋潮”。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这里最终被确定为奥运会帆船基地。2007年底,青岛奥帆中心全部场馆工程完工,自此,这里先后成功举办了众多国际帆船赛事,其场馆硬件设施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被国际业内人士誉为“亚洲最好的奥运场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奥运会结束已近十年,海还是那片海,平日里漫步于此,会看到一艘艘漂亮游艇停靠在码头上随波荡漾,星星点点的帆影在蔚蓝的大海上格外抢眼。而一旦有赛事在这里举办竞技健儿们在大海上驰骋,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又随时会点燃这片海的激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都属于白天的奥帆,蓬勃的,生机的。在青岛,还有个“晨栈桥,夜奥帆”的说法,不是白天不美,而是夜幕下的奥帆别有一种妖娆明艳的动情。耳畔是阵阵的涛声,脸庞是柔柔的海风,远处干楼万宇点缀在弯弯曲曲的海岸之间,若隐若现的灯光,像一道流光溢彩的丝带盘绕着奥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上合组织峰会在青岛举办期间,奥帆基地又变身为峰会的会议场馆,迎接四海宾客。正所谓:一方水土养方人。大海的胸怀,哺育了岛城人民足够的包容和谦逊,脚下是历史的建筑,眼前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现代时尚与古典韵味就这么交相辉映,共同守护见证着这座山海相依的城市在岁月流转间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新的时代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