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学典籍,诸如《诗经》、《论语》、《楚辞》、《红楼梦》。也有不胜枚举的文学巨匠,孔子、司马相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汤显祖、曹雪芹……他们每个人都留下流传千古的著作,也都代表了那个时代文学的风貌。不管历史上中国经历了多少个朝代,文化这条线,从未断过。

若说到当代文坛,恐怕还没有一个能让大家心服口服的代表,笔者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也答不上来这个问题。

但当代文坛还是有一件令国人振奋的事情,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此奖项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对于当代文坛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但这件事的后续却有些意外。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何没有成为全民偶像,反被很多人骂?

文人相轻

自古文人相轻,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位作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倾注的心血不亚于养活一个孩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每位作家都认为自己的作品很好,除非一个人的作品在艺术上真的能够达到炉火纯青的起步,能让所有的人都额首称赞。

当然在当代文坛上,文人相轻的风气不重,尤其是在国际上,即便是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整个文坛的体面,也不会耍此脾气。

谁都想凭借自己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文坛上打破零记录的人。这一方面源自于为国争光,毕竟中国有数千年的文明,也有光辉灿烂的文学史,当代文人有义务也有责任为中国的文学上添一个国际的奖项。

另一方,每个作家也都渴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认同、被更多的人阅读,若能获得一项国际大奖,无疑就是最好的广告。

被称为当代文坛“四大才子”之一的张一一是国内知名的青年作家,他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发表了质疑之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传闻,在此届诺贝尔文学奖尚未揭晓的时候,他就向评委们直言不讳地表明了自己足以代表中国当代文坛获此奖项。谁知组委会最终将文学奖的奖项颁给了莫言。

当然也不是完全否认莫言在文学上成就,能够获得此奖项,至少说明了莫言的作品还是有人欣赏的。在没有人一个人的成就能够让所有人心悦诚服的时候,把奖项颁给莫言就相当于否定了其他人的作品艺术成就,问题的关键在这里。

再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的莫言势必在国际上也刮起一股热潮,莫言的作品就作为能代表中国的文学作品出现在世界读者的面前。

而莫言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则尽是丑恶之态,我们不否定中国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有很糟粕的部分,但这毕竟只是一小部分。莫言在作品中夸大了这一部分,更加丑化了这一部分,有种谄媚西方文学的嫌疑。

作品存疑

话又说回来,莫言在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有多少人读过莫言的作品?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莫言的小说,在此之前又有多少人知道是改编自莫言的作品?

莫言获奖的那一年,正是笔者研究生毕业的那一年,作为当年专业第一毕业的研究生,对莫言获此殊荣,笔者也表示难以置信。

当然,笔者的难以置信仅仅是代表一个普通读者的看法,作为一个专业学文学的学生,文学史上提到的作家及其作品,还是认真阅读过的,但莫言的作品读过之后,似乎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在得知莫言得奖以后,笔者又从图书馆把莫言的著作借了出来,准备重温一遍。

《檀香刑》读完之后,令人作呕,文字的魅力在于可以把一件事情描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一样。《檀香刑》中关于刑法的描述,可以说是刷新了笔者对刑法的认知。

换句话说,这本书让笔者看到了一种比死更可怕的事情,那就是生不如死,那种对生命和精神的折辱,人性恶的一面彻底的暴露了,亦或者说是激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完《檀香刑》以后,好几天走不出书中的阴影,以致于笔者决定再也不看莫言的书,不想再一次让自己陷入到那种情绪中。

以往读书爱做摘抄笔记的笔者,读完《檀香刑》以后,并没有做只言片语的摘录,读后感也没有写,但如今回忆起来,暗中被恶心到的感觉仍然有。

莫言获奖的事情在中文学生圈掀起了一股看莫言作品的热潮,也有人让笔者推荐几本,但笔者选择了不推荐,因为笔者并不认为莫言的作品有多么高的文学艺术成就,他仅仅是用自己笔描写了封建社会和他所成长的那个社会的阴暗面,主题上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艺术手法上也谈不上多高明,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在某种程度就是满足部分读者的猎奇心理。

奖项背后

中国现当代文坛缺少标杆式的人物,以至于有些人甚至直呼民国之后中国再无才子,反观中国现当代文坛似乎也确实如此。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也需要一些能与之匹配的文学作品来展现当代中国人之精神。在屡屡被提及的文化自信中,汲取养分的往往都是古代文学典籍,现当代文坛出现了空白。

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人历来比较关注的一个奖项,此前获奖的亚洲作家都是日本的,相较于一个弹丸岛国,诺大的中国却无一人能扛起当代文学的大旗,实则是一大憾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满足了人们的诺奖情结,但也有许多人把目光放在了奖项的背后。

笔者在修《影视艺术》这门课的时候,老师曾专门讲过一节课,那就是西方电影中的中国符号,概括起来无外乎都是那些代表这着落后的符号,比如男性的太监形象。

影视剧作品也好、文学作品好,都有着强大的传播功能,除了部分专门研究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以外,更多的外国人在选择中国文学作品时,往往是根据知名度来选择。

而莫言的系列作品极少有描写中国正能量的东西,他的笔触多描写的是人性的丑恶与不堪,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并非是这样。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也高于生活,如果莫言的著作随着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而在世界范围内普及,那么势必会让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形象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不好的印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生活有千姿百态,文学作品作为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自然也可以有形形色色的主题,但无论如何去写,都不应该过度地夸大其实,因为过度的夸大其词就是失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结

文学作品成就的高低,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只有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汰和洗涤,优秀的作品才能从多如泥沙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代文坛也未必是空白,多如牛毛的文学作品需要经受时间和考验,最终才能吹尽狂沙始到金。

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何没有成为全民偶像,反被很多人骂?因为人们没有从他的作品中看到想看到的东西,满足于猎奇心理的描写,与三俗小说又有何异?

莫言的作品可以看,但似乎没有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平,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莫言获得此奖项以后势必会引起热议,只是没有想到舆论居然一边倒,他看似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实则是失去了广大读者的心。

注:本文观点全为作者一家之言,并无其他影射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