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王心昊

时隔一年多,央行再次重提“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并首次提出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已经彻底从此前应对疫情的特殊之策,回归稳健的常态化运转。

11月26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与二季度报告相比,此次报告在多处采用新表述。

在最受市场关注的货币政策走势章节中,报告称:未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让市场缺钱,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随着经济企稳回升、进入恢复性增长通道,市场流动性投放、节奏、规模均有所收紧,市场利率随经济基本面有所回升,但还是保持了流动性的合理充裕,货币政策始终保持稳健基调。”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短期来看,央行大概率不会采取降准方式增加货币供给,而更多会选择通过“逆回购+麻辣粉”等货币政策组合工具,保持市场短中长期的流动性合理充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提再提“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

随着经济逐渐走上正轨,货币政策趋向从今年5月起发生明显变化:一方面,不再出台新的刺激性政策举措,阶段性政策也在完成对冲后逐步退出;另一方面,金融强监管不断加码,风险处置力度不断加大。

在此背景下,此次报告再次提出“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上一次出现此种表述,还是在2019年二季度。同时,报告首次提出,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根据央行在此次报告中公布的数据,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0.9%,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5%,增速均明显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

11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今年中国宏观杠杆率快速上升,前三个季度已经上升了27.7个百分点,杠杆率超过270%。张晓晶预计,今年宏观杠杆率将上升30个百分点左右,但仍低于2009年全年上升31.8个百分点的杠杆率。

同日,央行行长易纲在署名文章《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中明确指出,要发挥好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也要避免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形成系统性风险,第一点要做到的,就是“稳住宏观杠杆率”。

这是易纲在一个月内第二次公开提及“稳住宏观杠杆率”。第一次是在10月21日,易纲在2020金融街论坛上表示,虽然今年抗疫时期的宏观杠杆率有所上升,但明年GDP增速回升后,宏观的杠杆率将进一步稳定。“货币政策需要把握好货币供应的总闸门,适当地平滑宏观杠杆率的波动,使之长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

此次金融街论坛的讲话中,易纲同时提到,“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此话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给市场预测明年社融增速定锚。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员明明在近日一份研报中测算,2021年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GDP增速”相匹配的社融增速,应当在10.4%-10.9%之间。而从社融分项来看,,2021年新增社融预计在32.8万亿左右,增速大概率落在11%-12%区间,“这也意味着,2021年的宏观杠杆率将大致保持平稳”。

完善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

在完善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方面,此次报告亦着墨颇多。这与近期多起AAA级国企债务违约事件持续发酵、地方政府救助预期落空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密切相关。

11月26日,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永煤集团”)又有两期超短期融资券违约。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这家拥有AAA评级、背靠国资的大型煤企,已经出现3次实质性债务违约,共涉及本息30.89亿元。

11月21日,国务院金融委第四十三次会议明确表态,对债券市场上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各类逃废债行为,秉持“零容忍”态度,要求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切实履行责任,强调各类市场主体必须严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

报告也明确指出,下一步将积极完善债券市场管理制度建设,促进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标准统一。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完善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确保金融市场整体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

“在经历这一轮违约事件后,地方国企信用债估值定价面临重构,区域、行业、等级信用利差将出现更大分化。”珠三角某国有四大行地区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叠加宽松政策退出、信用环境边际收缩等因素,明年信用风险可能出现边际上升,且信用风险向地方国企及高等级企业迁移的趋势还将延续。

该名负责人同时表示,前述金融委会议也明确提出,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表明,信用收缩的节奏将较为缓和,“对于债券市场而言,温和的出清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