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远远比政治要美好。政治教人打架,文学教人恋爱。——莫言

从小学的时候开始,老师和家长们就一直给孩子们灌输一个想法,那就是读书非常重要。这样一个观点也一直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得见,甚至有些人会说,不管读什么书,只要开卷都是有益。

现在的统计数字大多表现出中国人在读书方面的欠缺。全世界范围内并不缺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不缺爱读书的人。可这些事情好像都跟中国没什么关系,大部分的中国人在工作之后很少会再接触到书籍,更不要说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巨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文学上,我国曾经出现过非常多的大家,他们执笔为枪,抨击这个时间的罪恶。在这家作家之中,有一位大师的作品却引来了人们的口诛笔伐,这位作家在拥有非常多的著作,也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可却遭受了文坛的敌视。这位争议巨大的作家,他是谁呢?

他就是莫言,提起他的大名,想必早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中国对于诺贝尔奖垂涎已久,虽然一直没能在科技领域做出可以拿到诺贝尔奖的成就,但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也着实让中国人自豪了一把。

一、文学成就上的巨大争议

莫言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应当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可随着莫言的名气越来越大,随着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拜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出现了一些批判他的声音。

这些批判的声音大多数是针对莫言的作品而言。有很多人在阅读过莫言的作品之后,开始对他大肆批评。认为他的作品完全就是在贬低中国,抹黑中国老百姓,而他之所以能够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凭借他的文学成就,而是依靠着他抹黑中国的造诣。

杀人诛心,这种批评不可谓是不深刻。到底是什么导致人们对莫言产生这种评价呢?前面已经说到,问题出在于莫言的作品上。莫言的创作生涯有30多年,他一共创作出将近40部的作品。从内容上来看,莫言将自己的目光放在了人民老百姓的微观生活上,主要聚焦于乡村,而这也正是他引来批评的地方。

众所周知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一直处于相对封闭落后的状态。彼时的中国尚且对外界一无所知,除了少数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的人员,中国大多数的老百姓对于外地的情况并不知情,几乎都是围着国家与政府在打转。

莫言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并将老百姓的各种丑态放到了自己的书中。而这也使得他引来了非常多人的批评,中国老百姓当然不完全是莫言书中所描写的那个样子。但从莫言作品的聚焦程度来看,中国老百姓的形象确实有一定程度的扭曲。

诺贝尔文学奖给莫言颁奖时,将他的作品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这其实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莫言描写的是真正的生活,但他却在这之中添加了自己的艺术创造,使之看起来非常的魔幻,任何人都能看得懂,但却没有任何人想说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初的时候,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将问题聚焦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上,这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初出茅庐的莫言将目光放在这上面也很正常,不至于构成人们批评他的理由。

在这之后,莫言的作品就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几乎难以收住。总体上来看,莫言的作品大多都是围绕国民的劣根性展开,包括对国人性情的审视批判,对国人伦理道德的谴责。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莫言的作品震耳发溃,可这却也埋下了祸根。越来越多的人在了解了莫言作品的主题之后,纷纷对其采取批判态度,并将其作品雪藏。报纸杂志上批判莫言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对于这样一种状况,莫言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作为一位文学大师,莫言拿出了他该有的修养,面对人们的批评与指责,他几乎不会回应。获奖8年来,只在一次记者提问当中短暂的回答过一次,而这一次回答也是非常的谦虚。

二、对批评的正面回应

获得诺贝尔奖的第八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人对莫言提出质疑,这样公开的场合,莫言实在是没有办法回避。不过他也拿出了一位文学大师该有的修养,并没有对其冷嘲热讽,还是做出了一个教科书式的回应。

莫言回答这个质疑者,“面对批评,我将终身受益”

还说,“从得知获得诺奖到今天,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如同一面镜子,看到人心,看到世道,也看到自己”。

这是莫言唯一的回应,在这之后他并没有就此事发表任何的言论。我想,在日常的创作之余,莫言自己一定也会思考,他写出来的作品到底是好是坏。不过,想必他一定得不出答案。外界大多数都是对他持批判的深意,文坛的同僚虽然尊敬他,但言语之间透露着鄙视。

对于莫言来说,他最大的错误恐怕就是将文章写得太过于清晰。中国人的劣根性其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受到了那些学者大师们的广泛讨论。

莫言将这个话题进行了展开,并加入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这也算是他自己的创新。应该来说,就算没有莫言,这世界上也会有其他的人将曾经发生在中国的这些事情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好听的话谁都想听,难听的话谁都不愿意听,这是人之常情,也是莫言一直致力于批判的地方。不过,要说的话,虽然莫言的作品思想非常深邃,但是讨论民族的劣根性其实并不是根本的问题。

民族的劣根性,在很多人看来根植于中国人的心底,是中国人所有问题的来源。莫言将这样一个话题以非常直观的方式书写了出来,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体会到民族的劣根性,其实并不是中国所有问题的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难道中国人真的天生就胆小,懦弱,怕事吗?当然不是。现在出现的每一种状况,每一种现象都有其历史原因。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欧美国家的先进所在,同时也必须关注到其背后所存在的制度原因。

当一个普通老百姓连维持自己的生存都困难的时候,其他的问题自然不在考虑之中。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想法,认为道德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可问题在于,这个想法错了,而且错的太过于离谱。

道德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并不是一成不变,更不是永恒的真理。中国的文学家在这件事情上面实在是太过于稚嫩,而中国的社会学家却也没有能力指出这样一个问题。

因此,莫言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对今人的否定,激起人们的思考才是文学大师的最终目的,思考的人越多,社会问题的答案也就会越清晰。

好在中国社会目前在越来越开放,相信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体会得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过去曾经发生的那些事情都将消失得无影踪。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莫言在批判中国,另外一些作家也在批判他们自己的国度,本质上并无不同。假以时日,相信莫言一定能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

总结

屈辱的近代历史让中国人产生了非常敏感的民族自尊心。这是一件好事,但有的时候却有可能演变为一场悲剧。莫言身上发生的一切就是民族自尊心太过的结果,文学家要做的事情就是反思自身,反思国家,反思人民,这是他们的天职。

如果所有的文学家都歌颂社会,歌颂人民,那人们才真的要好好考虑一下,这个社会是不是出现了巨大的状况。莫言是这个社会真正的英雄,中国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虽然文坛对他不断有批判之声,可真理不会被掩盖,相信一段时间之后,人们能够领会莫言的苦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