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7版《红楼梦》被誉为

“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红学启蒙的起点

《枉凝眉》、《红豆曲》、《葬花吟》……

优美低缓、哀婉悠长的配乐也随着

电视剧开播流传开来,传唱至今

一朝入梦,终生不醒

著名作曲家王立平用乐谱

为世人重新演绎了《红楼梦》

以一片半梦半痴的热爱之心

创作出了最中国式的悲吟

触动了无数观众内心最深层的中华文化情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11月22日小雪,中央文史馆国家级精品项目“中华文化大讲堂”名家讲座如约而至, 79岁高龄的中华文化大讲堂专家委员、国家一级作曲家王立平先生不辞严寒来到了中华文化大讲堂的直播现场,通过网络直播与年轻人分享他的音乐人生。

“尽心竭力为大众而歌”是王立平先生亲自定下的主题,短短九个字,是王立平先生一生的追求。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为什么选择了音乐,就是因为我喜欢音乐,没想那么多,完全是一颗就虎之心,于是乎就一定要当个音乐家。

——王立平

1954年,全国十个城市各选一名优秀少先队员组成中国少先队代表团,到匈牙利参加国际夏令营。12岁的王立平代表长春市参加了这次夏令营,第一次出国开阔了王立平的眼界,对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来世界那么大,那么精彩,那么丰富,那么多的选择,更加坚定了我要当个音乐家的理想。”

在夏令营里,王立平了解到匈牙利除了大钢琴家大音乐家李斯特,还有那么多优美的民歌,听到了各国的孩子们演唱不同国家的歌曲。

“当时夏令营分不同的组,有飞机模型组、无线电组、舞蹈组、手工组、还有摄影组,我就鼓着心一定要参加摄影组。为此我还带了个相机去,在那个年代是很不容易。54年参加夏令营的时候我开始学习摄影,一爱好就是一辈子。”

回程路过莫斯科,10个孩子在红场漫步,每个孩子都说了自己的理想。“有人说我将来要当个工程师,有人说我要当个教师,有人说我以后还要到这边来,当个留学生。我记得特别清楚,我说我将来一定要当个音乐家。”

中华文化大讲堂专家委员

国家一级作曲家王立平先生

1954年下旬,因夏令营耽误了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考试的王立平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为他专设的考场。考试顺利通过后,老师问王立平打算选择什么专业。

毫无准备的王立平脱口而出:“我要学作曲指挥。”

当时老师全笑了,老师说这是个好专业,但是你的年纪太小,现在没有这个专业。如果你将来想学作曲指挥的话,你现在就先学钢琴打好基础。

王立平就这样进了中央音乐学院,成为了这一届少年班的第24名成员。当时王立平的同学有盛中国、李淇、殷承宗,后来都成为了影响中国音乐的重要人物。

进入了音乐学院之后,王立平发现学习音乐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一路顺风,克服每一个细小的技巧问题都那么难,每天的视唱练耳也都那么难。

再看看身边的同学,盛中国已经能够用小提琴流利演奏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了,比自己年纪小的李淇钢琴弹得比自己好。

王立平甚至感到后悔,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我是不是选择错了,我的才华到底够不够?学这个专业,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原来音乐给了我一张冷面孔,想靠近没那么容易。等到真正学到作曲,才发现进门难、爬坡难、争取难,想争取学得好一些都没那么容易。”

王立平先生中华文化大讲堂开讲

在作曲系的歌曲创作大赛上,王立平从未拿过一等奖。“20多个人里头,我排在最后,对我的打击特别大。”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立平也下了个决心,要给大众写一些大众能听懂的、喜欢唱的歌曲。

因为王立平发现音乐学院很少出现唱响全国的歌曲,不是技巧不够,才华不够,而是音乐学院的孩子们没有生活,缺乏这种训练,所以大家都不会写歌。

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新潮的东西,新的怪的,这些跟老百姓没关系。

“新潮都是一阵风,随风过后,新奇变得不新奇了,新潮也变得不新潮了。”

从那个时候起,王立平始终有个目标:一个专业的音乐家要尽心竭力为大众而歌。

02

不辞创作苦,海内有知心

“社会在变化,老百姓在变化,自己也在变化。在变化的社会和生活之中,我们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认知,调整自己的工作。我们的一生都在不停的探索,尽心竭力,脚步不停。”

——王立平

1981年,王立平在北京电影乐团写电影音乐,突然接到一个香港电影公司打来的电话,说想请他写一部武打的片子,这部片子名叫《少林寺》。当时王立平并没有觉得这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当时为什么请我呢?因为我会写河南音乐,所以我就想我得露一手河南音乐,二夹弦河南曲子豫剧我都还比较熟。”

当时香港都是先写曲后填词,王立平一听就不答应:“后填词那曲子不就成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了扁担挑着走。”

双方争执不下,王立平说那他就自己先给写点词。导演很惊讶,担心他写的不好。

王立平用了两天的时间就写了《牧羊曲》里的三段词和一段《少林少林》:“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把你来敬仰?”

没想到导演非常喜欢这两段词,连连说太好了。

《牧羊曲》第一稿谱用了豫剧、二夹弦等河南音乐元素,很有河南戏曲的味道,俏皮而欢乐。王立平唱给全剧组的人听,大家都鼓掌叫好。

结果第二天,王立平就告诉导演,他要重写《牧羊曲》。

为什么要重写?王立平说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少林寺》的故事),发生在1000多年前,那个时候没有豫剧,二夹弦就更没有,用没有的东西来说那段历史太没道理。

王立平问导演这部电影在哪里放,如果就在河南放一定有很多人鼓掌叫好。如果出了河南,拿到香港甚至海外放映,怎么能让观众通过熟悉的旋律来理解这部电影呢?

经过王立平的坚持,最后留下了我们所熟悉的《牧羊曲》。由歌唱家郑绪岚演唱的《牧羊曲》清澈纯净活泼动人,悦耳之极,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能哼唱几句。

“《牧羊曲》应该有河南特点,但是更应该让更多的更广泛的老百姓听懂。对于作曲家来说,不是想我喜欢写什么,而是想将来谁听你的音乐,谁来感受你的音乐,怎么样能让大众更好的理解感受你的音乐,这才是我们的责任。”

03

一朝入梦,终生不醒

“《红楼梦》对我有多重要?我不能设想我这辈子没有《红楼梦》。”

——王立平

在进组前,王立平给《红楼梦》组曲定的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进组后,导演王扶林让王立平先写一首曲子。谁知道第一首曲子《枉凝眉》,王立平整整写了一年零两个月,难度之大完全超出想象。从电视剧来说,人物、情节、结构、语言、服装、道具,都有原著作为依据。唯独音乐,原著里一个音符都没有,只有“轻敲檀板,款按银筝”。

《红楼梦》13首组曲包括所有的背景音乐,是王立平用整整四年时间披肝沥胆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挖出来的,王立平写到气短神伤,写到非常不自信,怀疑自己不该作曲。

一首《葬花》,王立平写了一年九个月。

“我每一天都把《红楼梦》摆在桌上,就是想不出来怎么写的。”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曹雪芹对林黛玉就这么情有独钟?到后来突然想出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哪是低头葬花,这更是昂首问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立平突然想起来20岁时的老师文怀沙老先生曾经在课堂上讲过屈原的《天问》,我突然想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不就是屈原的《天问》吗?

几十年前,文先生给我讲的《天问》突然给了我启发,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突然想把《葬花吟》写成《天问》。这时候我感受了一种新的力量的冲击,唱出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跟着咚咚咚几声鼓声。”

灵感找了1年9个月,王立平终于知道自己应该从哪下手了。“在遇到机会的时候,要把自己逼到绝路,死而后生,才有可能拿出你的最高水平。”

“写《红楼梦》是我这一生写花得力气最多,费得功夫最多,动感情最多,写得最苦最累的一次。4年半我一天好日子都没过过,写到我气短神伤,但是也是写得最过瘾的一次。《红楼梦》的谱子我记下了之后,没改过一个音。”

这样的机会对我来说,此生只有一次。我能写红楼梦不是三生有幸,是八生有幸。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想要让老百姓能够喜欢,就要自己多花功夫。

“《红楼梦》是一本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87版《红楼梦》是对《红楼梦》的一次空前大普及,全龙首尾第一功,让青年们自发阅读《红楼梦》,自发组织了很多红迷会。我觉得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一件事。

红楼梦的音乐会直到今年也还在演。我很感动音乐已经出了30多年了,演到现在大家还在鼓掌,感谢大家对曹雪芹的热爱。”

这种热爱就是什么?

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珍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真爱,对我们民族传统经典的热爱。这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对历史的一种热爱。这也是一种提高,这是一种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我觉得不但要研究《红楼梦》,而且从这要研究中国的文化,要研究自己的历史,我们就会变成一个不那么庸俗的人,不那么低级趣味的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