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卑所困的人生,犹如折翼的鸟儿:唯有超越自卑,才能振翅高飞

原创/静月荷

导语: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生活中,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一个新环境里,你时常觉得自己无足轻重,不敢跟人提要求,不敢接受别人的帮助;在人多的时候不敢主动发言,认为没有人会赞同自己的意见;有时,甚至不敢穿得太时髦、不想引人关注,因为别人的注目会让你手足无措,默默无闻时反而觉得轻松自在……

而所有这些困惑,都是源于内心的不自信,深深的自卑会让心灵蒙上一层灰。在外人面前,你会努力让自己看上去镇静自如、信心满满,以掩盖内心的焦躁和不安。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这些自卑情结苦恼、伤神。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就是一本自我成长心理指导书。在这本书中,作者针对亲子教育、职业交往、婚姻与家庭等社会性问题,给出了战胜自卑情结的策略和心理调整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卑与超越》

在这本书中,阿德勒博士将教会我们在生活中如何超越自卑,如何顺利解决人际关系、职业和爱情人生三大问题。

01.认识自卑,是走出困惑的第一步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书中说: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职业、交际和两性这三个问题。每个人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反应,都明了地显现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次诠释。”

现实中,人人都会自卑,也会被自卑情结所困;然而,自卑并不没有那么可怕,也不是不可战胜的“顽疾”。事实上,只有正确认识它,并在正确理念的引导下,每个人都可以超越自己,走出自卑,迎来人生的春天。

那么,自卑是如何干扰我们的心智,扰乱我们的日常决策呢?

这里,有几条具有有代表性的自卑心理行为:

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经常自己贬低自己;说话、做事没有底气,总想讨好别人;时常会有很多想法,但却不敢去做;平时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一个眼神都能让自己纠结半天;对未来迷茫,对没有发生的事情容易悲观;感觉自己情商低,总怕人前说错话做错事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全球畅销80年,本书可用于亲子教育、人格培养、婚姻与爱情维护、职业生涯规划、家庭建设、人际关系协调等多个方面。

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1912年,阿德勒创办《个体心理学杂志》,开始把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他和他的学生在维也纳三十多所中学开办的儿童指导诊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阿德勒在美国创立的S.T.E.P.父母培训课程,成为风靡西方的教育经典。

阿德勒的代表作有《自卑与超越》《儿童教育心理学》《生活的科学》等。而“超越自卑”已成斯坦福大学广受欢迎的心理课,人人皆有自卑,人人可以超越自卑。

阿德勒的观点得到业界人士广泛认同和一致好评:

“要正面人生的三大主题——社会关系、职业、恋爱与婚姻,就必须超越自卑。本书所探讨的话题及案例更为广泛和贴近现实生活,比如:优越感、生活习惯与生活风格、态度与动作、问题儿童的教育、成年人与孩子的社会适应性、社会意识常识等。这本立足于实际应用的心理学巨著应该被更多人知道,被更多人阅读,激励更多人走向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卑感,或多或少。自卑可以让人变得畏手畏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甚至放弃自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被自卑所困的灵魂犹如被绳索困住了手脚,大大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自卑也有两面性:它既可能让人一蹶不振、放弃自己,但同时,自卑也能成为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原动力。这就看你怎样认识、并掌控它。

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就是要带给人们超越自卑的“勇气”。因为,谁都不能代替你过自己的人生,谁都不能真正帮你解决问题,唯有你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一旦我们拥有了勇气,就有了克服困难的活力,就有了超越自卑的强大内心,想要开启人生新篇章,随时都可以实现。

02.走出自卑困惑,才能收获精彩人生

阿德勒说: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重要、有价值,但如若不能搞懂个人的成就应建立在对他人做出贡献的基础之上,那么就太容易走上歧途。人的理想和行为,同样遵从这一原则:只有对于他人有意义的,才能算是意义。”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而忘记了行为本身的特点,即做事只有对他人有意义,你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比如,无论是职业交际,还是婚姻家庭,都是需要与人打交道,需要和别人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而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与人合作,那么就很难获得别人的认可。

网络图片

因为,一个人如果总被自卑情绪困扰,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放不开自己。而且,很多时候越是想获得成功、越想得到领导的赏识,就会变得越拘谨、越不自信。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临场只会更加手足无措。

由于太渴望成功的心理,会让你把对手看得很强大,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不会成功。于是,在这种消极心理的影响下,你又怎么能成功呢?

有时,为了避免处于不利境地,就会让自己躲进一个小壳里,并刻意表现出一种“优越感”,似乎自己压根就不想参加这样的活动。

然而,处于自卑漩涡中的人,其实内心总是矛盾而纠结的。一方面非常渴望成功、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认同;另一方面,怕失败的心理又时时出来“兴风作浪”:你不行、别人都比你强,任你怎么努力都是枉然,还是放弃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图片

比如,在一次公司例会上,你已事先做了充分准备。可当领导让大家发言时,你本可以第一个站起来说出自己的观点。可是你没有,你想等一等,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

于是,等到别人把你要说的观点都说完了,你会觉得已经没有发言的必要了。可内心却有一个声音在埋怨:这么好的机会怎么又错过了?你事先已经准备了的,为什么还要放弃?而最可气的是,领导会认为你没有准备,所以才不敢发言。

可是,这怪谁呢?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你坐在那里不发言,领导只能认为你没有准备、也没有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自卑,无疑给人生设置了障碍。当你想要应聘一份好工作、当你遇到心仪的他(她)时,总想表现的更优秀、也想让自己发挥得更好,就在你犹豫、纠结、迟疑时,对方已给你打上了“不自信”的标签。

反倒是那些自信满满的人,尽管自己不是很优秀,但他们却能抓住每一次机会,并用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他们没有想那么多,也没有心理上的顾虑、更没有把成功看得那么重要。而是带着真诚、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所要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心理上的轻松自如,让他们更能把握住每一次机会。

网络图片

03. 被自卑所困的人生,犹如折翼的鸟儿

其实,人的自卑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在你很弱小的时候,父母的过度溺爱、粗暴的干预、或对你需求的忽略,都会在心灵里留下印记。有时为了满足心灵上的需求,你会用“小聪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生病、摔伤、不吃饭,以此引起父母的关心、呵护、陪伴。这样的行为被阿德勒定义为“寻求心灵补偿”。

比如,同是教师岗位的两位老师,因其应目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显露了出来:

假如其中一位老师的社会责任感低,他当教师的目的,就是想寻求一种优越感,想要统治地位比他低下的人。因为只有和比他弱小的、或比他缺乏经验的人相处时,他才会觉得安全,才有优越感。

身为教师,他身上明显缺乏责任和使命感。教师职务只是他获取内心满足、寻求优越感的一种途径。

而另一位教师,因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把教书育人视作一种责任。他会平等对待他的学生,他是真正想对人类的教育有所贡献。因为,他不需要从工作中寻求心灵补偿,更不需要寻找优越感。

对此,这就是教师之间个体差异的最大区别。他们不仅有能力和兴趣方面的差异,也有其目标和外在表现的不同。

网络图片

阿德勒说:

“当一个人把这种目标作为补偿其特殊自卑感的方法,我们就能够从他在职业中或在其他地方的表现,猜测出他所欲补偿的自卑感。”

现实中,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倾向,只是追求的程度不同罢了。一个心理越健康、越接近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就越能及时调整方向,找寻新的出路。

就像一个年轻人,看见别人钢琴弹得好,也一心想要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可没有音乐天赋的他,任怎样刻苦努力,都成不了一名优秀钢琴师。其实,与其跟自己过不去,和自己死磕,还不如及时调整方向,寻找自己喜欢、又擅长的领域发展。

只有一根筋、认死理的人,才会认为他的目标必须要实现:“我必须如此,否则我便无路可走了。”

网络图片

玲玲已经30岁出头,她谈过几位男友,每次都是在两人关系渐入佳境时被分手。

玲玲在谈恋爱时,总觉得自己很软弱,没有能力把控对方。当男友想要和她进一步发展时,她就会选择退缩、逃避。玲玲害怕与对方建立亲密关系,害怕对方知道自己的过去、知道自己的底细。

玲玲想要保持独立、保持自己的优越感,怕在对方面前暴露自己的软弱,怕对方知道自己的底细。显然玲玲是缺乏安全感,她不敢面对爱情关系里的相互依赖、相互坦诚。

每当在内心防线快被击溃时,玲玲就会选择逃避。很多时候,她会把两人的关系弄得很糟,用讥笑、嘲讽、揶揄等手段,亲手拆毁刚刚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

玲玲感觉只有退回到自己编织的“壳”里,只有回到一个人的世界里,她才觉得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图片

其实,玲玲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后来,母亲也离开了她,玲玲是靠亲戚帮助才活了下来。

一直以来,玲玲觉得自己没有能力面对生活难题、没有能力驾驭婚姻,更没有获得幸福的能力。所以,她一直在逃避,不让自己介入到她不熟悉、无法掌控的生活里。这才是她恋爱失败的原因,也是她无法接受婚姻的症结所在。

阿德勒说:

“自卑情结告诉他们:‘在合作中获取成功没你的份。’他们已经避开了真正的生活问题,而和虚无的阴影作战,目的是让他们自己重新肯定自己的力量。”

事实上,

“任何一种行为,(包括可耻的行为,我们无法理解的行为),都是在保护自己的安全感,自己的优越感。”

而其中真正的原因却是:

“人在面对未知的或者是比自己强大的人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卑感,所以用追求优越感来弥补自卑感。”

网络图片

结语:

解铃还须系铃人,寻找自卑的源头,还是要回到童年早期的记忆里。只有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软弱、自己的无助,才能想办法振作起来,抛弃那些困惑自己的想法、念头。

一个人最难面对的是自己的内心,回忆那些令人痛苦的、不快的记忆,不是为了让自己重温那些伤痛,而是为了给心灵寻找一个出口。

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有缺憾、有伤痛在所难免。一个人只有正视自己的过去,并勇敢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坚强,才能放下包袱,走出被自卑困扰的人生。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指出:

“婚姻是一种非常高的理想,它的解决需要我们做出许多的努力和创造活动,身心不健康的人是很难负起这个重担的。”

网络图片

而像玲玲这样总也无法获得幸福的人,阿德勒给出了这样的忠告:

“如果一个人真正对另一人感兴趣,他会有以下各种特征:他必须成为真诚的友伴,他必须勇于负责,他必须使自己忠实可靠。我相信,未曾成功地达到这种爱情生活或这种婚姻生活的人,总应该了解一下他的生活到底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婚姻是这样,人生更是这样,只有承认自卑、接受自卑、超越自卑的人,才能战胜自卑,让自己的人生重获新生。

就像在《自卑与超越》开篇中所言:

“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我们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