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在我国银行业体系中,中小银行是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区域性或者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根据央行金融稳定局今年上半年末披露的数据显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中小银行共4005家,资产规模近80万亿,约占整个银行业体量的25%。中小银行推动行业转向公开竞争经营、积极践行普惠金融、商业化运作和管理,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中小银行发展历史较短,总体规模不大,经营区域集中,导致经受的风险事件考验比较少,业务模式和品种结构比较单一,风险管理能力尚显不足。今年以来,在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由于人才、技术、能力、内部管理等存在多方面差异,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更是逐步分化,多家中小银行接连出现风险事件。

近年以来,中共中央不断细化对于金融领域防控风险的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站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尤其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后三年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同年,国务院成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在会议中多次要求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央行、银保监会先后调整内部架构,强化对金融风险的预警、监测或应对。包括央行、银保监会等在内的多部门先后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多个重量级政策,对中小银行的资产、股东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同时,依据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指示精神,央行与银保监会依据各自职能,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调整MPA指标或不良率认定标准等、进行“票据互换操作”“定向降准”“控制宏观杠杆率”等多种操作或组织“摸底评级”“‘三三四十’专项治理”等多次行动,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压实主体责任,持续“严监管”态势,帮助中小银行降低不良率、补充资本及完善公司治理,引导中小银行回归本源。

随着监管部门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中小银行的风险得到了初步遏制,相关动态也不断被外界所关注。在舆论场中的直接体现是2017年以后舆论议题多元化、多级媒体参与及报道量提升。具体来看,2017年,舆论主要关注中小银行监管处罚、业务规模及IPO相关动态;2018年,新增对于中小银行资产质量、业绩、补充资本、股权出让等动态的报道;2019年及2020年,新增中小银行谣言事件及金融科技转型的相关报道。其中,不仅有《证券时报》《金融时报》《经济观察报》等多个重要传统媒体参与报道及讨论,还有中国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金融界等主流网络媒体参与报道及讨论,带动舆论对于中小银行风险防范化解相关动态的关注度直线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背景下,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金融编辑部撰写了报告《中小银行防范化解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须并重》,《报告》从近年来国务院、央行、银保监会三方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的工作部署以及舆论关注热点切入,分析中小银行目前面临的多重声誉风险,并给出相应的研判建议,帮助中小银行做好声誉风险管理。具体来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梳理了近四年国务院、央行及银保监会三个主体在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上所做的工作部署,涉及政策、会议指示、文件等数百条;第二部分对中小银行防范化解风险的相关舆论议题及具体的媒体报道进行梳理,基本囊括近四年中小银行防范化解风险相关的舆情热点以及重要热点事件的报道;在第三部分,针对这些舆情热点,剖析认为监管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过程中、中小银行自身治理体系和风控问题以及中小银行声誉的脆弱性均容易引发中小银行声誉风险。报告认为,中小银行风险不断暴露出来,客观上给部分中小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声誉风险管理压力。从近一年引发中小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案例来看,某一方面的敏感事件被报道后,往往会引发舆论对于涉事行近期过往负面事件的综合关注,包括但不限于资产质量下滑、不良率高企、IPO受阻、股权转让不顺、高官被查、屡屡“踩雷”等,为涉事中小银行带来严重的声誉危机;最后,从常发的危机事件应对、企业文化建设、形象与品牌打造三个方面出发,给出相应的声誉风险管理建议。本报告建议,中小银行应与监管保持有效沟通,强化风控和内控管理,加强信息披露和利好信息的传播,增强市场信心;提升全员声誉风险意识,建设本行优良企业文化,吸引并留住人才;回归本土,打造本行特色品牌,做好形象宣传与媒体关系维护工作。

欲获取完整版报告《中小银行防范化解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须并重》,请致电咨询010-65363225。另外,本报告姊妹篇《20家城商行年度舆情分析报告》《农商行年度舆情分析报告》即将于近期推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