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子建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说话向来都是很直接的,从不会因为谁而给面子,但这并不妨碍他得到人们的尊重。比如,鲁迅和梁实秋“对骂”了9年,但梁实秋在鲁迅死后从未说过一句关于鲁迅的坏话。当女儿梁文蔷问他和鲁迅吵架的事时,梁实秋说:“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仇恨,只不过两个人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同,其实我还是很欣赏鲁迅的文学。”由此可见,鲁迅虽然言辞尖刻,但还是值得尊敬的。

当然,作为文学巨擘,鲁迅也说过很多尖锐而有争议的话。例如,1936年鲁迅曾说过“汉字不死,中国必亡”,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乍一看,这句话真是不可思议。考虑到中国文化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汉字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鲁迅为什么说这话呢?为了弄清问题的真相,我们必须知道这句话的来历。

1936年5月中旬,鲁迅接受了《救亡情报》记者的采访,就“一二九运动”以来的抗日救国形式和救国组织提出的“联合战线”问题、文学担当的革命使命以及汉字等四个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汉字不死,中国必亡”就是在讨论汉字问题时鲁迅提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鲁迅是这样说的: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决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整个民族的危机。

我是自身受汉字苦痛很深的一个人,因此我坚决主张以新文字来替代这种障碍大众进步的汉字。譬如说,一个小孩子要写一个生姜的“薑”字,或一个“鸞”字,到方格子里面去,能够不偏不歪,不写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花一年功夫,你想汉字麻烦不麻烦?

“汉字不死,中国必亡”后来在鲁迅的《鲁迅论语文改革》一书中也被提及,而他也提到了汉字的种种弊端,在《汉字与拉丁化》一书中他说:“汉字是从古传给我们的无价之宝,但是我们的先辈比汉字出现的还要早,所以我们也是代代相传下来的无价之宝,所以是要为了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了我们牺牲汉字?他觉得只要还有一点理智的人,都可以马上回答这个问题。”

他在《新文字》中写道:“方块字是一把尖刀,它是中国人民身上的一个包,细菌都在里面潜藏,如果不除去它,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死亡。”当时,为了拯救我们的中国,鲁迅先生想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民族的生命力,增加人们的知识。他认为,最方便的办法是让全体人民放弃复杂的汉字,使用更简单的拉丁语。放弃汉字只是他拯救中国的办法之一,但是这个方案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无法理解的。

其实仔细想想,鲁迅的话的确也有些道理,但这也是当时科技水平落后的突出表现。就汉字打印机而言,虽然当时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汉字打印机,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它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只用26个字母来解决问题。如果你熟悉电报的历史,你应该知道,在那时候,如果你想用中文发电报,就必须先要将日常所使用到的了大约一万字的汉字标上电码,然后再编成电报字典,最后发到各个地方。

但发电报并非像我们现在发短信一样,直接发汉字就可以了,而是要发一长串数字。比如你只想发一个“你好”,但“你好”一词必须由代码0132 1170表示。对方收到电报后,必须参照电报词典翻译,这非常的麻烦。

事实证明,汉字作为我们的文化,它的存在代表着我们5000多年的历史,我们都为之骄傲。在鲁迅先生提出放弃汉字的时候,它的简化也提上了日程,在中国成立后简化字就开始推广并且获得了大家的认同,同时也代表了鲁迅先生观点的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当时提倡汉字改革的那批人,都是文学界的大家,都对汉字有着深厚的感情。

比如钱玄同,他开设过古音考据沿革、中国音韵沿革等课程,为中国语言学界培养了的大批杰出人才。民国初年,鲁迅为撰写《中国字体变迁史》,就摹拓了古砖碑帖几千张;他师从章太炎学习《说文解字注》。为了学习汉字,他曾经花大量的时间临摹了大量的书籍。1927年,鲁迅在中山大学文学系任教时,还将 《中国字体变迀史》作为文学系的选修课程。

然而,他们心中更深厚的是一种对于国家、普通民众的感情,正是出于这种大爱,他们提出了改造汉字的激进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拯救一个饱受灾难的国家。这当然具有历史意义和进步意义的。

本文由不凡智库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