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其实就是太监,这个词是跟古代封建社会与皇宫牢牢绑在一起的一个词,是注定依附皇权而存在的,因此古代很多皇帝在面对皇权与士族权利,包括与外戚家族之争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信任宦官的原因,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一种帝王权术,讲究一个制衡。

但宦官也是人,也有人的私心,尤其是当他们失去了身体的某些部位后,心灵自然会更加扭曲,这就是为何古代历史上宦官乱政之事不比外戚乱政少的原因,皇帝想用宦官来制衡世家,却又反过来被宦官所制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再比如太监最为辉煌的时候,大明王朝不知出了多少权掌天下的太监,先有“立皇帝”刘瑾,后有“九千岁”魏忠贤,那时的东厂跟西厂任谁听了不是闻风丧胆?说白了明朝之所以会灭亡,这些大太监们得背个锅。

估计就是因为前车之鉴太惨烈,所以清朝时期为了防止宦官专权,太监的地位遭受到了一定的削弱,康熙在位的时候就规定了太监最高只能达到五品之位。乾隆在位时估计是觉得伺候自己的小太监顶多才五品不太合适,因此将这个上限提了下,提到了四品,这个时候乾隆定下太监品阶已经是用定制了,就是后人不准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套用金克斯的一句台词“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清末的宦官之首李莲英是慈禧太后最为宠爱的宦官,慈禧太后为了他甚至改变了祖先的法制,提升他为正二品总管太监,开了赏二品顶戴的先例。

李莲英家境并不是特别好,家里养不起那么多张嘴吃饭。养不起怎么办?卖了呗,李莲英因此成为了郑亲王府中的小太监。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尝遍世间冷暖的李莲英为人处世十分圆滑,他在人前从不争抢,十分低调谦逊,很快就混进了宫。

关于李莲英到底如何入宫之事其实有好多个版本,这毕竟不是重点就不一一阐述了,总之很快他就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

一般这种小太监想要熬出头是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磨练,但李莲英实在是运气好,他进宫没几年,慈禧太后一直赏识信任的大太监安德海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直接给斩了,这让慈禧太后又惊又怒,却成为了李莲英上位的好时机。

果然随着安德海去世,慈禧太后身边值得信任的大太监之位空出,她只能重新寻找新的心腹,机灵又懂事的李莲英终于得到了慈禧太后真正的信任,一跃成为宦官之首。他吸取教训,并没有像安德海那样目中无人,而是恩威并继,很得人心。

李莲英虽然是慈禧的心腹,也的确仗势欺人被不朝臣唾骂,但他却并非坚定地站在慈禧一边,至少在慈禧跟道光帝的矛盾中,他是愿意对道光帝散发善意的,也因此道光帝甚至敢公然表示:“若无李安达(对太监称安达表示尊敬),我活不到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加上李莲英在戊戌变法中态度暧昧,引起了慈禧的不喜,因此他开始被慈禧疏远。李莲英此时也已经厌倦了宫中的生活,他这一生可谓是已经站在了太监的至高位,也没什么好遗憾的,因此等到慈禧太后一去世,就带着自己领养的孙女回家养老,但没多久就因病去世。

关于李莲英的去世其实一直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他并非因病去世,而是被人寻仇,这种争议在1966年李莲英墓在北京被发现开棺后更是达到了顶峰。

李莲英的墓现世,甭管掘墓这事说不说得过去,肯定是有不少有心人在其中推波助澜的,毕竟皇陵开不得,慈禧墓已被孙殿英所毁,想多了解些当时的史实,只能开李莲英墓。专家们赶到墓地所在时。

只见墓地建筑十分考究,像北京的四合院一样,棺材就放在正中间,大有群星环绕的意思。李莲英的棺椁盖的十分厚,用材也好,过了这么多年别说腐烂,连开都开不了,后来没办法只能上铁锤,一连报废了三把铁锤才把它给打开。

但开棺后看到棺材中景象的专家们却感到头皮一阵发麻,棺中的李莲英只剩下了一个干瘪的头,剩下的部分全是用杂草代替的,身体则不翼而飞。

曾经风光无限的李大总管如今却变成的这副模样,不得不让人心生感叹,但在唏嘘的同时,李莲英死于非命的说法再次爆发,如果不是因为寻仇,怎么会只剩个头颅?很多专家怀疑可能是因为李莲英位高权重在当时得罪了不少人。在出宫的时候就被仇家给杀了。皇室念及旧情,为他置办棺本。但是历史事实早就已经风化在时间岁月了,再也找寻不到。

滚滚长江东似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王侯将相百年后也不过黄土一抔。

作为离我们时代最近的封建王朝,对清朝的历史研究可以说是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最为详细的,我们也对其最为熟悉,毕竟很多史料还未被历史完全掩埋,我们能够及时寻找出其中的蛛丝马迹,就像李莲英之死一样,如果再过个三五百年,又有谁找得到他的棺椁,看到其中如此惊骇的一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