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各有不同,子女也需区别对待父母有自理能力却总要“养老钱”,法律支持吗?

文|秘籍君

作为有娃中年一族,你是不是时常觉得自己压力大?你的压力大多来自哪里,是工作还是孩子,甚至是父母?

毕竟对我们80后、90后家长来说,孩子还小,父母又开始衰老,真的是处在夹心层。再加上社会上疯传的“35岁中年危机”,有时候真感觉前有狼后有虎,进退两难。

这时候如果父母身体健康并且能照顾好自己,就感觉轻松不少,自己很幸运了。

可如果遇到截然相反的父母,也会让人叫苦不迭。

“公婆50多就不上班,还总催我们每个月给养老钱”

前段时间朋友找我借钱,说是自己实在撑不下去了。我问她和老公挣的钱都到哪儿去了,她叹口气, 说起了自己的公婆。

原来,朋友公婆张罗完小夫妻的婚事后,说给儿子忙活完了人生大事,该歇歇了。于是两口子拣起自己的爱好,每天都和村里几个人一起守摊打牌打麻将,就这么“退休”了。

朋友公婆是农村人,所谓退休也只是从原来的厂子里辞工不干,没有一点退休金。那没了收入日常生活怎么办?问儿子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要求小两口每月要给他们打两千块钱生活费,原话是“儿子养了这么大,是该回报父母了。这钱就是赡养父母的养老钱,说起来连法律也得支持!”

朋友夫妻一开始是给父母钱的。但随着孩子出生开销增大,这笔钱给得就渐渐吃力起来。前段时间朋友老公离职,家庭收入骤减,给公婆的养老钱却得照交不误,朋友这才来借钱。

说的最后朋友叹了口气,说自己在娘家排最小,父母都68了还在打零工赚钱,为的就是尽量能自己顾自己,不给子女添负担。公婆可倒好,50多岁就不干活了,净等着让儿子给养老,也不体谅一下儿子儿媳。同样是父母,这中间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拥有明事理的老人,是子女的幸事

朋友的公婆和娘家爸妈之间的对比太鲜明了。其实说到底,就是父母是否明事理的差别。

真正明事理的父母,会设身处地为子女着想,体谅子女身上背着的房贷和子女教育费用的压力,尽量在自己还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不给子女添负担。有的父母甚至会早早存好养老钱,并且尽早开始进行身体锻炼,打定主意能自理的时候就老两口抱团取暖,不会动辄让子女花钱孝敬,费时间费精力。

朋友娘家爸妈就属于这一类。他们是真正无私、为子女着想的好父母。

但天底下不是所有父母都明事理,遇上那些自私的,或者糊涂的父母该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不明事理的老人,子女要敢于“挑战权威”

如果父母不明事理,子女也不必一味愚孝。如果在自身承受范围之内,那也没有二话,尽量按父母意思办就行。可如果父母的要求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承受范围,完全可以跟父母来场心平气和的沟通,说明自己的难处。如果父母还算体谅子女,往往听了子女的困难就会降低要求。

但也有特别自私自利、甚至盘剥苛待子女的。这时候,作为子女,要打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一类的信条,给予合理回绝。要知道,人性是相通的,一些父母之所以对自己的几个子女会双标对待,就是笃定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子女性格软好拿捏,才会随意提要求。而且这类子女往往付出最多,却最难得到父母的认可。

这时候,子女大可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理念来对待自己的父母。受到父母的善待,就加倍对父母好,如果父母总是冷落贬低甚至剥削自己,也可以冷眼对待甚至适当“挑战”一下。父母得到了跟往常不一样的反馈,也会反思自己的行为。

朋友公婆显然跟传统意义上无私奉献、爱护子女的父母不太一样,从他们那句“子女就得给赡养钱,法律也支持”就可以看得出。那么,面对这样有劳动能力却索取无度的父母,子女该怎么办?

其实,那样的父母在法律上是不被支持的。现有的《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给赡养费的权利。

但朋友夫妻平时常给老人买米买面买衣服,已经尽到了赡养义务。公婆才50多岁身体健康,完全不属于“无劳动能力”“生活困难”,因此不应该不顾实际情况强求子女每月固定给生活费。

【话题讨论:你身边的老人都是什么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