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儒学在明代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层,在地方教学上儒学承担着主要的思想而儒学教官不仅在学校中承担教书育人的重担也在地方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自从明中后期开始对于儒学教官的待遇却十分的不满意。不仅儒学教官的收入十分的少而且对其考核更是十分严格,这样的话儒学教官生存的状况就十分恶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明代所办学校中地方上包括了府州县及其地方卫所的学校都是儒学学校。而儒学教官就是这些学校的管理者和施教者,所以说不仅在学校中承担了十分重要的教书育人责任还在地方上承担了社会责任。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角色在教学活动、师生交往上构成了明代地方上主要的学识文化。但是在明后期开始儒学学官的生员不断的增多导致了教官的素质低下而且社会风气的转变导致了儒学教官在对于学校教育上更加的腐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儒学教官在明中后期的生存状况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虽自身没有上过学但是在行军打仗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因为他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开国之后就在地方上广设学校,明代学校之盛,唐宋都没有如此。朱元璋扩大了儒学的设置规模并且确定了儒学教官的制度,尽管朱元璋不断地强调儒学教官的重要性,但是纵观整个明代来说儒学教官的地位也是比较卑微的,尤其是在明中后期。

《明史》记载:“府学设教授一员,训导四员; 州学设学正一员,训导三员; 县学设教谕一员,训导二员”

对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来说最能体现的就是经济的收入,经济收入不仅能够展现一个人的生活状况还能够展现职位的高低。虽然说明代的儒学沿袭了前代并且有了发展但是从儒学教官中来看最高的也就是九品教官这是属于品级中最低的一位。所以在明中后期开始教官也会受到俸禄不足或者是削减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明中后期儒学教官生存恶化

总的来说儒学教官的品阶在整个朝代中是最低的,这也是朱元璋所制定的政策,朱元璋认为要让官吏节俭推行低俸禄。明中后期教官俸米又几乎不变,他们的生活自然是日益困顿。

明太祖一方面提高师儒之责,一方面却压抑教官的实际地位。主要还是因为儒学教官是培养科举人才并非是朝堂上的官员所以仅仅是为了对学校强化管理也为了迎合士子才把教官作为了最低的品级。

教官素质不断地降低才是儒学教官生存恶化的主要原因。明中后期开始大量的教官因为升迁很难开始停职又有新的教官进来补充于是乎大量的儒学教官来到了地方学校。在明初时期教官是根据生员定额配送但是明中后期开始生员不断的增大也随之带来了教官的增多。

明朝地域辽阔经济也是不相同,文化发达的一带学习氛围浓厚而经济落后的反而不发达。这就意味着教官很多时候也是身不由己,硬性的考核标准导致了儒学教官不断地受到歧视和侮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论

教育一直是各个朝代最为重视的一部分,自朱元璋打天下以来就对于教育十分的重视,随着建国之后对于儒学更是发展和补充。地方上的学校不断地建设为大明朝提供了源源不断地人才输送,但是朱元璋虽然十分重视教学也把儒学教官推崇的十分尊敬但是在于待遇上确实差强人意,最高的儒学学官才九品俸禄也是最低这就直接导致了儒学教官管理人员多而且经济十分低。

社会环境的恶化也对整个教育系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原本的社会风气以道德为界限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原本的社会风气激发了人们的功利心膨胀和道的衰微。与此同时国家的政治上也不尽人意开始了日益腐败,上行下效推动了社会上不良的风气。贿赂之风也在儒学教官上不断地弥漫,生活困难的许多教官也开始利用这种途径弥补自己的经济但也有教官严守师德,但越来越多教官“全然忘了自己教化之师的道义职责。

参考文献: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