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死了之后,张作相当然有可能成为东北王。

倘若不是张作相“拱手相让”,张学良实际上并没有机会接手奉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8年6月3日,张作霖在北伐军步步紧逼之下,选择了退出京城,返回奉天而暂避北伐军锋芒。

不过,他所乘坐的专列在经过皇姑屯三洞桥的时候遭遇了日本人的埋伏,从而被炸身亡。

张作霖一死,奉系一时之间就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

这种情况对于奉系而言很不妙,日本人一旦知道张作霖已经身亡的消息,一定会趁机对奉系出手。

关于这一点,一手策划了皇姑屯事件的河本大作后来在回忆此事之时也毫不掩饰地说了出来。

“只要打倒张作霖一个人,所谓奉天派的诸将,便会四散。”

日本人之所以想要除掉张作霖,原因就在于当时张作霖不肯跟日本人合作,从而惹恼了日本人。

而日本人之所以只能选择暗杀这种方式,则是因为张作霖有所忌惮。

当时张作霖虽然已经被北伐军逼得退回奉天,可是他手上的兵力实际上折损并不严重。

而且张作霖在东北经营了十数年之久,可谓根基深厚,再加上奉系又打造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奉系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日本虽然对东北渗透了很多年,可一旦真和张作霖撕破脸,那么必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这也就造成了日本对奉系有所忌惮,从而在制造了皇姑屯事件之后,仍然不敢轻易对奉系出手。

因为奉系对外宣称张作霖只是受了一些小伤和惊吓,而日本又无法从帅府获取准确无误的消息。

也正因为日本无法获知张作霖是生是死而不敢贸然出手,才让奉系在危急关头完成了换代之事。

张作霖死了之后,关于谁来接任奉系老大一事,奉系内部其实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当时出现了三种声音,一是支持张学良接任,二是张作相接任,三则是杨宇霆接任。

张学良放在那个时代,能力只能算是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事不如郭松龄,政治不如杨宇霆,威望也不如张作相等老一辈奉系将领。

至于驾驭人才的能力,那也是一塌糊涂。

他在接手奉系之前驾驭不了郭松龄,接手了奉系之后又驾驭不了杨宇霆,也驾驭不了老一辈奉系将领。

而张学良之所以有机会接受奉系,也从来不是因为他多有本事,仅仅是因为他是张作霖的儿子而已。

毕竟当时还处于一个旧社会的时代,很多人对于“家族传承式”的政权还有一定的留恋。

这也让张学良在张作霖死了之后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而支持张作相的人则多是奉系老将,多是那一批曾经和张作霖一起打江山的元老,也就是奉系的元老派。

元老派在奉系拥有极大的权力,倘若他们一力支持张作相的话,张学良根本就不是张作相的对手。

而支持杨宇霆的人则是奉系之中的士官派,实力虽然还不足以撼动元老派,但已经差不了多少。

尤其是杨宇霆一直深受张作霖的重用,起初又获得了元老派的扶持,实力几乎是几何倍数式增长。

这也就是说在张作霖死了之后,虽然以张学良、张作相和杨宇霆呼声最高,但张学良显然不如另外二人。

倘若郭松龄在1925年没有反奉,倚靠郭松龄的辅佐,张学良还有和张作相及杨宇霆一争之力。

可惜郭松龄反奉失败了之后,杨宇霆为防张学良出手相救郭松龄,从而先斩后奏地毙了郭松龄。

郭松龄一死,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自然在奉系之中就成了夹缝中的老鼠,张学良也就失去了臂膀。

既然张学良实力不如张作相和杨宇霆二人,为什么最后却能够顺利地接手了张作霖留下来的家业呢?

此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张作相主动放弃了接任奉系老大的机会,转而去支持张学良。

张作相也说出了原因:“如果老帅安去,我可以接任,但今天老帅殉国,我必推你继之。”

也正因为有了张作相的支持,张学良才得以打败了气势汹汹的杨宇霆,从而成为了奉系第二任老大。

不过,张学良能力的确一般。

哪怕他已经有了张作相的支持,可是仍然无法驾驭奉系老一辈将领,更无法驾驭杨宇霆。

杨宇霆对张学良一直是咄咄相逼,然而张学良却屁也不敢放一个,最后用了一招“鸿门宴”才除掉了杨宇霆。

而在除掉了杨宇霆之后,他也并没有能够完完全全地控制奉系,老一辈将领仍然没少给他穿小鞋。

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汤玉麟,其实就并不怎么买张学良的账。

汤玉麟坐镇热河,张学良丢了东北之后之所以没有去热河,就是因为张学良知道老汤不买他的账。

从最后的结果去看1928年奉系的换代,当时让张作相或者杨宇霆接手奉系,或许都要比张学良更合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可惜张作相太厚道,或者说传统“家臣”观念太重,这才让他放弃了接任奉系老大的机会。

倘若当时是由奉系接任,不论是1931年或者是1937年,局势都将为之一变。

虽然最后的结果还是会丢,但至少不会那么丢得那么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