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刚建立的时候,宋太祖规定每个参加殿试的举子,都要完成三个题目,谁最先交卷即为状元。

公元975年,乙亥科的殿试中,举子王嗣宗和陈识两人同时完成,同时交卷,宋太祖犯了难,一场科考总不能出现两个状元吧?怎么办呢?宋太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他让两个人在朝堂之上打了一架,谁赢谁为状元。结果,王嗣宗摔倒了陈识,中了状元,王嗣宗因而被人戏称“手搏状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宋太宗时期,依然以出手快为取舍标准。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的吕蒙正,到后来的胡旦、苏易简、陈尧叟等,个个都是才思敏捷的“快枪手”,题目拿起就能动手,文如泉涌,一挥而就,皆因抢先交卷成了状元。

虽然“以先交卷者为第一”,然而对于皇帝来说,他们的初衷并不单单是以行文快慢为唯一的取舍标准,他们的要求是文理顺而才思捷,即又好又快。

但是这个又好又快落实到了下面就变成了无所谓好、只求快了。于是,全国的读书人纷纷寻找成章捷径和答题良方,至于文辞美不美,义理通不通就无所谓了。

下笔千言,胡拼乱凑,只要下手快就行。从太平兴国年初到淳化年末的近20年间,科场拼凑之风、轻浮之风盛行,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宋太宗即位以后,在殿试的时候,依然是谁的卷子交得最早,就点谁为状元。以交卷迟早衡量成绩优劣。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考生中有两个不分伯仲的才子,孙何和李庶几。他们不仅有学问,而且名气大,属于货真价实的天之骄子。

唯一不同的是,李庶几是个“快枪手”,思维敏捷,下笔流畅;而孙何是个“慢蜗牛”,写写停停,行文迟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按照宋太宗的开始的要求,李庶几和孙何谁能金榜题名,不用说,大家心里也都知道了。

可是许多事情的变化往往出乎人的意料,据《归田录》卷一记载,考试前,有谏官向宋太宗进言道:“举子轻薄,为文不求义理,惟以敏速相夸。”也就是说,考生们不重质量,只求速度,太不拿考试当回事了。

谏官的意思很明显,他想阻止这种“不求义理,惟以敏速”的不良风气。为了让宋太宗相信自己的话,接着,谏官给宋太宗讲了一个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当时准备参加考试的李庶几。

他说,李庶几牵头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作文竞赛,他把那些将要参加当年壬辰科考试的举子们,集中在京城一个烧饼铺里,以厨师烙好一个烧饼为时限,谁先完成一韵诗者为胜。这一事件闹得路人侧目,京城里沸沸扬扬的。

谏官的话不多,可是对于李庶几而言,就这短短的几句话,就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做梦都不会想到,他无意中的一次活动,把他的前途给葬送了。

严肃的科举考试,岂能视如儿戏?宋太宗听了谏官的话,心里十分郁闷,而且也非常生气:说什么也不能让李庶几成为状元。

殿试的时候,宋太宗特意从《庄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个字,拟了这道非常冷僻的赋题,他要看看这些平日以敏速相夸的考生们是如何抓耳挠腮的。

考题发下去不久,众考生还在眉头紧锁,在想着如何下笔之际,李庶几却已经开始写文了,而且中间没有停笔,一气呵成,然后把笔一搁,满脸兴奋的,就第一个交卷了。

看到他那轻松得意的样子,宋太宗不禁怒火中烧,对着李庶几就大声呵斥了几句,李庶几发现形势不对,想解释几句,宋太宗不给他机会,当场就命人把他把轰出了考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文思敏捷的李庶几落了榜,作文慢慢腾腾的孙何却中了状元。

被轰出考场的李庶几晕头转向,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本来十拿九稳的状元,就这样和自己擦肩而过,成了别人的。

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以前交卷第一的都成了状元,轮到自己第一个交卷,却被皇上轰出了考场呢?

从此以后,宋代科考不再以答卷快慢为标准,科场“快枪手”没了市场。

踌躇满志的李庶几,先是被谏官参奏,继而又被莫名其妙地除名。从大才子到落榜生,李庶几演绎了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没有违反考场纪律、本来有望一举夺魁、却被轰出考场的李庶几,大概算是史上最为冤枉的考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