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部湘军创业史,不难发现曾国藩领兵的要略,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稳。这与曾国藩自身的性格不无关系,无论是用兵,还是为政曾国藩的一生都是始终奉行稳、慎。他曾经给曾国荃送给一副对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妥,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到,又要简捷。曾国藩的“稳”字在很多时候都有体现,从不打无准备的仗,还几次为此违抗圣旨。比如1853年冬,湘军组建之初,咸丰帝几次下诏,令曾国藩迅速率部东下援皖。但都被曾国藩以准备不足为由,予以拒绝。咸丰帝对曾国藩的抗旨行为,十分恼怒,斥责他“偏执己见,漫自矜诩,以为无处己右者”。但曾国藩依然不为所动。直到第二年年初太平军连连攻占岳州、湘阴、靖港,两湖地区眼看就要不保了,而湘军水师也已经练成,曾国藩这才不紧不慢地率水陆军一万七千余人出师迎战。

湘军出师后,首战湘潭,大败南路太平军,接着又进行了岳州争夺战,太平军虽英勇善战,多次给湘军以重创,但胜少败多,终于被湘军赶出了湖南,湘军一出山便是巅峰,也由此成为了太平军起义以来从未遇到过得强劲对手。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咸丰帝再次下诏,让曾国藩率军收复苏常,可曾国藩却以兵力单薄为由拒绝,并上折说明,拿下安庆才是当务之急,至于收复苏常可以缓缓图之。此时的曾国藩从大局着眼,制定了稳慎徐图、谋定后战的策略,事实说明,他的这个方案是正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需要说明的是,曾国藩这种稳慎徐图、谋定后战的用兵思想是始终如一的,不管遇到多大的压力,甚至遭到皇帝的斥责,都绝不贸然进军,打没有把握的仗。这在封建专制时期,是很难做到的,毕竟作为臣子,对皇帝的服从才是第一位的。其实,曾国藩遇到过很多次艰险,几乎身陷囹圄,但每次都是靠着“稳”这一秘诀,最终克服了困难。而且曾国藩不仅仅是在形势不利的时候坚持这个原则,即使是形势十分有利的时候,为了减少伤亡,避免意外,也仍然坚持这个原则。1861年,已经攻克安庆的湘军,顺江而下,连克数城,距金陵不到40里,此时的形势对湘军十分有利。很多将领便提出乘势拿下金陵,建立大功。但曾国藩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相反屡屡告诫各路将领,对于金陵,还是要稳慎图之。

曾国藩的顾虑是对的,当时他对曾国荃孤军深入行进金陵很不放心。直到后来曾国荃打退了李秀成的援军,在雨花台立稳了脚跟,并且已经对金陵形成合围,才有所放松。不过,稳慎徐图、谋定后战,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不要冒进。相反,正如胡林翼所说的那样:“求万全者,无一全。处处谨慎,处处不能谨慎”。对于那些过于求稳的将领,曾国藩反而有悖于稳慎的初衷,对那些敢于冒险的将领,也是十分欣赏的。曾国藩说:“军威所以大振者,全是打出来的。有四分是把握打的,有六分是冒险打的。从前楚军初立,塔军门有八分冒险,后来多、鲍有七分冒险,李忠武亦有六分冒险,近来各军专图十分把稳,不肯冒一二风险,以致穷蹙者不肯降,裹挟者不肯散。”

由此可见,对于曾国藩稳慎徐图、谋定后战的用兵思想,应该要作辩证的、全面的理解。用兵本是豪杰之事,作战必须将稳慎于大胆结合起来,一旦看准时机,也要敢于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