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当学生的时候,我想当老师。

倒也不是说我志向有多远大。

而是纯粹就像刚毕业时,想早日当领导一样。

哪里有“压迫”,目标就定在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的,你没听错。

在我读书的时候,老师是完全“支配”着学生的。

甚至,连适度的体罚也算不上什么大事。

更让键盘侠们“匪夷所思”的是,在被老师揍了之后,你还不敢告诉家长。

因为要是被家长知道了的话,他们不但不会去找老师讨点什么说法,反而会根据老师打你的轻重,再揍你一顿更狠的。

老师和家长,就像是虐娃合伙人一般的存在。

我甚至觉得唯一能超越超越亲子关系紧密程度的,就是家校关系。

因为除了这两拨人之外,似乎也没别的谁敢对咱怎么着了。

说实话,在年龄比较小的时候,我是想过去挑拨家长和老师的关系的。

因为自幼熟读《三国》的我,很清楚自己无力1V2。

但是明理的家长,加上负责的老师,我这计划最终还是以挨了一顿打而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我没完成的大业,不代表后来者无法完成。

你看现在的家校关系,早就超出了我当初的“既定目标”了。

大约从10年前,网络论坛这玩意兴起了之后,关于个别无良老师的新闻就是“爆款”。

这不奇怪。

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老师的形象依然还是园丁。

反差越大,越吸引眼球。

然而,流量是“不讲武德”的。

从那以后,但凡老师那边有点什么风吹草动,都会立刻被抬上互联网,被口诛笔伐一番。

当然了,出了这样的事,确实是该声讨。

但你也不知道有些人是思维拉胯,还是别有用心。

个别案例,硬是被他们上升到了整体现象。

而舆论的风向,也从“某某老师的某负面新闻”,被逐渐歪到了“现在的老师都怎么怎么样”。

到了后来,话都说习惯了。

只要有了家校关系的新闻,对于老师这个职业的抨击就从来没局限于某一件事,某一个人身上过。

家校关系的分崩离析,在心里不在面儿上。

但这种微妙的关系,就像是在等烈火的干柴一般,稍微有点火星子,就能迅速燎原。

以至于跟老师有关系没关系的,最终都能把教师钉在靶心。

就比如说前阵子江苏家长退群的事吧。

大伙矛头的指向,都是老师的不负责任。

甚至包括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发声,也是“老师的缺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开始,我也一样。

因为我也被“家长作业”烦得够呛,我要是自己能教得好的话,还要老师干吗。

但是仔细一琢磨的话,感觉这锅好像也不一定该让老师背。

作为家长和学生来说,我们和老师的交集,都是他们教学工作的范畴。

而他们的非教学任务,咱却看不见摸不着。

非教学任务有多少呢?

在过去,应该说非常少。

因为一个老师平均要带140位学生的课,还得批改作业,谁有那闲工夫跟你在那非教学工作去。

但是如今,在各种教育新理念的奇谈怪论之下,那些无关教学的“花活儿”是越来越多。

书香校园班级角,教学心得计划表。

今天录个视频,明天写个总结。

各种会要参加,各种教案要规划。

当各种志愿者都是常规操作了,因为就连扶贫的事,都被安排上了。

你都别说这还有没有时间批改作业了,能有时间备课就算不错。

就算忙完了这些,“创新”的大旗还在那杵着。

反正,需要创新的你得去创新,不需要创新的,“制造守旧”也得创新。

所以你现在能看到很多小学生的作业,都变成了脑筋急转弯。

那能不被人吐槽吗。

然而,这些事你不做还不行。

职称你得评吧,学校任务总得响应吧。

一个纯粹的职业,在各种键盘侠的“指点”下,变得越来越行政化。

再加上连年的减负,小升初考试的取消,普职比的严控。

作为家长来说,不焦虑才邪了门了。

那要这么说的话,“上班时捎带着去上个课”的老师,这口大“锅”,还真得你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仔细拢拢教育这些年的变化,你可能会发现如今正在实施的方案,好像都是“闹”出来的。

在西方的公私立教育,分别被裁剪并拼接传入国内之后,关于国内教育的无病呻吟就没停过。

比如素质教育喊了快四十年。

可是直到今天,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素质和能力到底是个神马玩意。

比如减负喊了三十多年。

结果不仅没能减掉学生负担,反而让教育形成了学校和培优班的“双轨制”。

比如创新创造喊了快十年。

可是谁也没告诉你,创新的本质上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更进一步”,只会国外几十年前的发明创造,对你进行降维打击。

逮着

至于像什么德国的技工、漂亮国的草根创业者、北欧的艺术家、法国的哲学家…

更是在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中国后浪面前,底裤尽显。

然而,“创新能力弱”的谬论,依然还在被一些人当作既成事实讨论得不亦乐乎。

只要这顶帽子还被键盘侠们强行按在你脑袋上,那你的教学就得变,就得为了创新而创新。

效果好了,是教改成果;效果不好,有老师背锅。

但是这样“按闹分配”的教改,和时不时的网络暴力,却让老师成了“弱势群体”,让师道尊严变得不堪一击。

如果有一天,学校真像校外机构一样成了服务行业了的话,不管家长和老师最终“谁赢谁输”,为此买单的,又将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