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 ◆ ◆

京剧代表性作品——《四郎探母》

刘新阳

◆ ◆ ◆ ◆

在京剧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中,京剧舞台上产生和流传的剧目数以千计,旧时戏班在演出剧目上也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尽的三列国”之说。但究竟京剧自诞生以来,产生过多少剧目呢?陶君起先生编著的《京剧剧目初探》中收录了一千三百余个京剧剧目的剧情说明,而在曾白融先生主编的《京剧剧目辞典》中则收录了五千三百多个京剧剧目的剧情说明及考略,由此可见,京剧剧目之丰富。

在本章节中,我们选择了为数不多的八个京剧传统剧目作为代表,对它们的历史和表演艺术特色进行简要的介绍。对于这部分代表剧目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标准及考虑:一、在京剧历史上形成较早并可以反映出京剧原始舞台面貌的传统剧目。二、尽量照顾、考虑今天京剧舞台演出的现实情况,选择今天在京剧舞台上还能见到的传统剧目进行介绍,使读者在对本章代表性剧目文字层面进行初步了解后,可以在现实中通过演出、媒体、“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光盘等渠道,对所介绍的剧目进行立体、直观的了解。三、兼顾京剧行当与流派,使剧目介绍涉及面尽量广泛。

《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的故事取材于《杨家将演义》及民间故事,大致剧情是:杨继业的四子杨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战中被辽掳去,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十五年后,延辉听说六弟杨延昭挂帅、老母佘太君押粮草随营同来,不觉思亲之情油然而生。蒙铁镜公主深明大义,杨延辉又盟誓言明见母一面后即刻返回。公主在萧太后处诓骗出令箭,延辉凭借令箭趁夜混过关口,来到宋营与六弟、母亲、妻子孟金榜匆匆相见,后别母而去。萧太后得知驸马木易原来是杨门之子杨延辉,不禁大怒欲斩之,后蒙铁镜公主哀求讲情,终将其赦免,命延辉把守四盘山。

《四郎探母》又名《探母回令》、《四盘山》、《北天门》,是京剧形成初期产生的一个剧目。有人说《四郎探母》的剧本出自“老生三鼎甲”之一张二奎之手,还有人说这出戏是慈禧太后为缓和民族矛盾而组织“写作班子”创作的。但是,张二奎创作《四郎探母》一说仅见齐如山的《京剧之变迁》,孤证不立,换句话说,并没有直接和准确的资料能证明该戏出自张二奎之手。

此外,《探母》这出戏在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庆升平班戏目》和道光二十五年刊行的《都门纪略》中均有记载,由此可见,由慈禧太后组织人创作此戏的说法没有历史依据。因此,可以说京剧《四郎探母》的作者至今并无定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四郎探母》的作者无从查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出戏自京剧诞生之日起至今一直顽强地存在于不同时期的京剧舞台之上,因此,《四郎探母》演出的历史几乎与京剧发展的历史相等,具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称得上是地道的“骨子老戏”,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在一百多年中这出戏大致的原始风貌,具有“活化石”的意义与价值。

《四郎探母》的演出历史悠久,这出戏在余三胜、胡喜禄、张二奎、谭鑫培、王瑶卿、王凤卿、“四大名旦”、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张君秋、马长礼、李维康、耿其昌、于魁智、李胜素等至少六代演员的传承中,把包括唱、念、做、舞在内的整体表演艺术继承、丰富、集中和精练到了一个几乎是无法超越的极致。正如周信芳先生在《对京剧〈四郎探母〉的看法》一文中所说:“全剧角色搭配整齐,人物鲜明……剧情连连贯,自始至终一气呵成……剧中不论唱、做、念三者,各场有各场的特点。”

然而,这出历史悠久的经典传统剧目却在百年风雨中命运多舛、几起几落,在清末被称为“背离汉族立场”,民国时期被认定“叛徒”身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被定为禁戏。据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历史阶段,我国台湾地区也曾经禁演过此戏,理由是该剧容易引起台湾老兵的思乡情绪。然而,“文革”结束以后,《四郎探母》于1980年首度解禁,该剧复排后竟然在北京连续演出了七场,同时,全国各地也竞相复排。至今,《四郎探母》仍是上座率居高不下的京剧传统剧目。

另据,甄光俊先生在《版本最多的戏曲唱片》一文中考证,“在数以千计的戏曲唱片里,同一出剧目而演唱者众多、版本纷繁者,当数京剧《四郎探母》”,可见,该剧具有何等的艺术魅力。该戏全剧十二场戏,情节环环紧扣,又是一出以老生、花衫为主,兼及老旦、青衣、小生、丑角行当,并以“西皮”调式到底,囊括“西皮”声腔各种板式的戏。这出戏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断创造与精化,不仅在主角的身上有优美经典的唱腔传世,即便是剧中的配角也积累下了精彩的表演。其中,像“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的对唱,“杨宗保在马上忙传将令”、“弟兄们分别十五春”、“一见娇儿泪满腮”、“老娘亲请上受儿拜”等唱段均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不仅已成为京剧名段,而且在各地票友中也广为传唱。

此外,像杨延辉在“过关”中的“吊毛”也是衡量一位老生演员是否合格出众的量化考核标准。优秀演员必须要在头戴风帽、颈插令箭、腰佩宝剑的情况下腾空完成而一丝不乱,以此表现杨延昭在“全副武装”的情况下被绊马绳绊倒,马失前蹄,自己腾空翻出。相反有些功夫不到家的演员则往往简化,在“巡营”一场前,把令箭和宝剑摘下交给马童,自己徒身来翻这个“吊毛”,更有演员干脆连徒身的“吊毛”都不走,抛出马鞭后直接一跪,算是被绊马绳绊倒。这样处理虽然使难度降低,却也失去了本剧的看点,同时还会给剧中情理造成了障碍,仿佛是杨延辉在进宋营之前就知道自己必然会被绊马绳绊倒,倘真如此,杨延辉为何不下得马来手拉丝缰信步走进宋营,那岂不是于情于理都不用翻“吊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代京剧历史上有两次《四郎探母》的演出因名家荟萃可载入史册,一次是1947年9月12日,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演出的《四郎探母》。这次演出是为庆祝沪上名人杜月笙六十大寿而举办的,又因当时正值苏北等地发生水灾,于是这场“堂会戏”也作为“赈灾义演”,所以当时的媒体把这次演出称为“杜寿义演”。这一场《四郎探母》集中了当时南北两地京剧界的宗师和顶尖级名家。其中,由李少春、周信芳、谭富英、马连良分饰杨延辉,梅兰芳饰铁镜公主,赵桐珊(艺名芙蓉草)饰萧太后,姜妙香饰杨宗保,马富禄饰佘太君,马盛龙饰杨延昭,高玉倩饰四夫人,刘斌昆、韩金奎分饰大国舅、二国舅。因这次演出名家如云,再加上“杜寿义演”的特殊影响,在京剧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另一次是1956年9月4日,北京市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了一场大合作戏,其中的《四郎探母》同样集中了当时在京的京剧名家,由李和曾、奚啸伯、陈少霖、谭富英、马连良分饰杨延辉,张君秋、吴素秋分饰铁镜公主,尚小云饰萧太后,姜妙香饰杨宗保,李多奎饰佘太君,马盛龙饰杨延昭,李砚秀饰四夫人,马富禄、萧长华分饰大国舅、二国舅。所幸,这两次《四郎探母》的实况演出均有录音传世,并且先后被制作成京剧“音配像”,同时,进入新时期以来,耿其昌、李维康伉俪对此戏也有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演出极为精彩,独步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