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量一件事情,可以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是非曲直,一个是利弊得失。标准不同,答案不同。所以,评说人世间的事情,不能武断,不能绝对。

比如:一个人做了好事,要不要宣传?做了坏事,要不要掩饰?这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就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每个人自己而言,你做的好事,别人要是主动宣传,你不会恨之入骨的。你做的坏事,你也不希望全世界都知道吧,毕竟这很不光彩。

但就社会层面而言,如果要劝人行善的话,又会有新的判断,新的答案。朱柏庐《治家格言》里就辑录了这样一句格言,值得大家好好品味。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这句话会对一般人内心的原始想法有所修正,也就是说:对我们修身很有指导意义。

为什么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如果干点好事就到处嚷嚷,就希望别人赞美和恭敬,就想有个好名声,那就是借行善沽名钓誉,就不是真心行善。

如果行善不被人知道就没有动力,就说明心不真,善不真,那这个人就不是真正的善人。

真正的行善,不在乎别人是否知晓,甚至还不让别人知晓。

《了凡四训》有言:“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

行善被别人知道了,是阳善。人人都知道了,出了名,自己感觉也很好,其实是把福报享受完了。

而行善不让别人知道,这是阴善。他积的是阴德,老天知道,老天会报答他,这种行善可以为子孙后代积累福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说“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一个人做错了事,甚至做了坏事,不要恐惧改过。应该坦诚面对,承担该承担的一切后果。

如果不想改过,不肯忏悔,甚至想方设法地掩盖恶行,恶念就会继续,恶行就会一直跟随,最后将会铸成更大的恶。

《论语·学而》有言:“过则勿惮改”。一个人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受生活阅历、专业知识、精神状态等影响,都有缺点、总会犯错。但犯了错不可怕,贵在及时知过改过。

纵观历史,但凡贤明之人,大都能反躬自省、从善如流、时时改过。

唐太宗李世民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直言进谏的忠良贤才,开创“贞观之治”。

曾国藩写日记时,总会无情解剖自身劣迹,以此自省、倒逼整改,终成一代名儒大臣。

一个人要有敬畏心,要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不要以为做了坏事没人知道就蒙混过关了。常言道:“人在做,天在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一句话,我们修身就是要为善去恶,要外不欺人,内不欺己。一方面要认真去恶,另一方面要真心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