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都有一群失眠的年轻人,在黑暗中习惯性地浏览大众点评的差评区。 尽管明知道幸灾乐祸属于人性中需要被压抑的阴暗面,他们却依然无法阻止自己在看到那些“悲愤中带着义正言辞”的文字时,不由自主地狂笑出声。 而那些真正让人敬仰的差评,永远是那些有理有据的控诉,和拐弯抹角的讽刺。道理也很简单——只有它们,才能揭示人类最微妙的情感。 当然,作为一个点评平台,最吸引人的永远还是顾客们与服务员之间的恩怨情仇。无数心灵受伤的人,在差评区留下了他们或心碎、或隐忍的情绪波动。 相比之下,愿意在大众点评上分享心得的人,往往具有更加强烈的表达欲。但更不可忽视的一点是,通常那些会让人打开大众点评的场所——热门餐厅、休闲场所等——本身就意味着“生活仪式感”。 而那些直击心灵的差评也大多来自一个朴素的真理: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这么想来,大众点评的用途可能不仅是搜索,更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背后说坏话”的机会。毕竟当代年轻人连买菜时砍价都要犹豫再三,更不要说在人家的地盘上与服务员/大堂经理/餐厅老板据理力争。就算好不容易硬气一回,也往往被对面经验丰富的强劲攻势回怼到哑口无言,三个小时后才反应过来:“当时要是这样反驳就好了。” 此前,曾经有人把大众点评的评论区总结成大型街骂现场,无疑就是对这种心态的精准把握。而那些遗憾自己吵架没发挥好的人,终于得到了属于他们的“再一次机会”。 其实,商业社会的触角早已伸向了普通人生活的各个角落。 小到手机上的一个插入广告,大到周末街头的各种商业策划,人们无论是日常社交、生活、娱乐,都避免不了无孔不入的营销元素。如果说这些还属于可以接受的范畴,那么“刷好评”显然在让人厌恶的台阶上又多走了一步。明面上伪装成消费者的身份,实际上却在攻占人们消费行为中最后一块不该被营销所占据的空间。 对此,一开始人们感受到的是愤怒。每个涉足其中的人,都已经在这种“大浪淘沙”式的消费日常中感到疲惫。那些生动有趣的差评能够成为不少人的快乐源泉,也无非因为大家在其中看到了久违的一丝真实感受。 只可惜,它们本身也从来不是什么净土。 在一个万物皆可营销的消费社会中,没有什么能永远保持绝对的中立。那些让人大呼过瘾的差评小作文们,说不定只是这密不透风的商业围墙中偶尔透出的精彩。 而对于身处消费时代的我们来说,“去伪存真”大概是必备的技能了吧。 要知道,吐槽,永远都是人类的刚需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