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辅导我家的熊孩子做作业,又折腾到十二点多!”

“十二点多算什么,孩子十二点多睡觉,我凌晨一点还在给我家小子批改作业呢!”
"可不是,现在老师的活全让我们来干了!这是家长教还是老师教哇!早知道这样,我还费那么大劲买什么学区房?自己在家就把孩子辅导了!“

这样的场景对于如今的大多数家长来说,都不陌生。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家也不能“下班”,甚至要比白天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辅导孩子,一天两天还行,时间长了,谁也不是铁打的,就算是面对自己家孩子,父母也觉得难以承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每当抱怨“作业多、孩子不听话、老师管得少”的时候,轻易一句“谁让孩子是你亲生的”,就能让家长败下阵来。可是,毕竟孩子是在学校读书,难道养育孩子的责任就应该都落在自己头上吗?若是这样,又何必让孩子上学呢?

面对父母的这些疑问,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两大重要他人,父母以及老师,究竟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又应该如何分工协作,在最大程度上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与照顾。

01 爸爸愤怒退出家长群,“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就在前几天,一则视频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尤其是很多父母看了之后,都纷纷表示,“终于有人做了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视频里,一个孩子的爸爸戴着口罩,愤怒地控诉着学校老师给家长带来了太多压力,让自己喘不上气来。

“每天工作那么累,还要蹲着群里等老师的消息,不是让我帮忙打印试卷,就是让我批改孩子的作业,还要昧着良心说一句老师辛苦了!”

“说实在的,作业是我批的,知识是我教的,你有什么辛苦的!”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言语间足以见得这位父亲的激动。本以为父亲这样声嘶力竭地控诉挑战了“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会引起大范围的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知,这位父亲才只是个开始,无数父母因此开启了自己的吐槽之旅。新闻评论区瞬间成为了家长们大吐苦水的发泄区。

“平时上班真的很辛苦,每天下班回去还要给孩子辅导功课,但是水平有限,是真的辅导不了啊!”

“每天大人和小孩不折腾到十二点,怎么敢睡觉?”

同样引起广泛关注的,还有另一则视频。

在这则视频里,只能看到一位父亲的背影,却能从他带着哭腔的抱怨里,听出作为一个孩子家长的无奈与委屈。

他情绪失控地解释自己工作特别忙,上班开会应酬客户,一加班就到了凌晨,根本没有时间时时刻刻地守着家长群里的消息通知,连着两次没有及时回复老师在群里的消息,就被老师在家长会上点名,自己的小孩也要跟着受罪。

这位父亲突然的情绪失控,很多家长都表示可以理解,非常理解。毕竟,在当今社会,哪个成年人不是同时需要应付来自家庭、社会、事业上的压力呢?

搬砖抱不了你,抱你搬不了砖,成为了很多父母的真实写照。而当家长群变成了压力群,家长们在育儿过程中的压力与无奈才被看见:

1.家庭作业形式千奇百怪:考验家长还是考验孩子?

当“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突发脑梗”这样的新闻频上热搜,孩子们作业难度越来越大的问题也被放大。正常的加减乘除作业已经无法促进孩子需要多维度发展的目标,各种形式的作业更让家长们苦不堪言:什么读书杂志,精美手工,网页设计.....

就算是最常见的劳动,对于家长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是之前浙江一所小学的大扫除活动,要求家长带着抹布,水桶自愿来参加。因为不是周末的活动,不少家长因为工作忙没能及时看到消息,缺席了这次活动。老师马上就指责家长,“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不尊重老师”。

这些高难度的作业,与其说是在锻炼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力,不如说是在为难家长。

2.变了味的家长群:当赞美老师变成例行公事

本是为了畅通家长与学校无障碍沟通渠道的家长群,目的是为了让校方与家庭更好地携起手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却在无形之中变了味:

有一个网友po出了自己所在的家长群里的聊天记录:群里家长每天向老师花式表达感谢成为日常,几百条大段大段复制的“老师您辛苦了!”刷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有有文采好的家长作诗,作曲来表达对老师的称赞与尊敬:

”桃李天下漫花雨,幸福常在你心底!”

“十年树木百年人,老师恩情比海深”

动辄就是五百字小作文,大家看了都是哭笑不得。可是,“别人敢夸你不夸,你家孩子最尴尬”。变了味的家长群成为了尴尬的“夸夸群”。

02 老师很委屈:父母最多管两个孩子,而我们要管几十个,我还想退群呢!

除了家长们共鸣,漫天盖地地大吐苦水,教师也从另一个角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家长想退群,你们以为老师就不想退?”

有网友专门为此制作了一个视频,引起了不少老师的赞同:

“你以为的老师的工作”清单下,只有上课和批改作业;

转眼间另一张纸上“实际上老师的工作”清单下却有密密麻麻的十几项活动:百科,写备课笔记,制作PPT,查资料,修电脑,修多媒体,开班会,找同学谈话,开家长会,写教研记录,写会议记录......

视频里象征着老师的那根铅笔在这些密密麻麻的项目中来回游走都应接不暇,无法想象一个现实中的老师是怎样应付这样多的任务。

不少老师反映,家长们似乎只认为老师只需要上课,批改作业就好了,但真相却是,除了教书育人,老师还要应付行政考评,扶贫,消防和各级部门的各种行政监察,各种会议记录都需要手写上交。

“孩子们的负担重,老师也心疼,但是减负也别忘了给老师减减负啊!”

家长们的彩虹屁并不能缓解老师心中的苦闷,每天折腾到深夜才能休息的,除了家长和孩子们,还有老师。

这样的彼此不理解在老师和家长之间筑起了一道心墙,让在墙两边的老师和父母,都感觉到委屈、心寒。实际上,父母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父母也好,老师也罢,都是在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既然有着共同目标,为什么彼此之间就不能携手前行,而非要剑拔弩张呢?

03 家长和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家长有家长的难处,老师也有老师的苦衷,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共同的领路人,大家都不容易。

争吵之后,抱怨之后,如何共同努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父母与老师站在对立面上,对孩子的而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家长与教师,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更是都无法彼此替代的。

央视春晚上,由贾玲,张小斐等人带来的小品《家访》就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工作繁忙没时间教育孩子的家长出差国外,上高中的儿子为了应对老师家访的难题,就找了一位钟点工来扮演自己的妈妈。谁知出差的爸爸中途突然到家,四个人你追我赶,闹出了不少乌龙和笑话。
露馅之际,家长伸手就要打孩子,一旁的老师看不下去了,指责父亲只想着工作用金钱来弥补孩子成长中家长的缺位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家长的关心与陪伴。借老师张小斐之口,小品也传递出这样的道理:学校的教育不能没有家庭的配合。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就需要老师家长共同努力,各自发挥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首先,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也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

家长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领作用不言而喻。与老师在学校里教师孩子理论知识不同的是,家长更多的是对孩子进行着精神上的引导,三观上的塑造。家长的为人处世态度,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有其父必有其子”说的,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影响。

除了提供必要的物质外,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还有精神上的鼓励与安慰:家是孩子温馨的港湾,在这里能够实现个人最高效率的成长。家长应该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

其次,老师是孩子在学校里的家长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道受业,解答孩子学习上的迷惑, 是老师最本职的工作。人类之所以接受教育,就是因为单纯的家庭教育并不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只有掌握知识,才有可能实现更高价值的人生追求,才能更好地扮演好社会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同样也是一个小型社会。除了学习知识,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还会学习到如何与他人进行相处,如何与他人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因此,老师手握的不仅是孩子们了解世界的钥匙,更有与世界和平相处的秘籍。

第三,父母与教师携手才能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

父母与教师的鹬蚌相争,最终只能让孩子沦为矛盾的牺牲品。只有家长与教师携起手来,才能一起为孩子的成长筑牢安全网。
在名著《爱的教育》中,父亲带着安利柯去看望自己上学时候的老师,老师已经变成一位坐在轮椅上,头发花白,甚至有些糊涂的老太太,但在看到安利柯的爸爸,曾经的学生时眼睛里却透漏出光彩来,并亲切地拢了拢他的头发,事无巨细地指导他的生活。
正是有了目睹了爸爸与老师之间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才在安利柯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下感恩,爱的种子。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一致性,那么学校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这充分说明了,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与学校教师需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而所谓一致性,就是双方的互相配合与理解。

而要做到父母与老师的共同合作,配合与理解,就需要不带偏见地彼此沟通,以尊重的态度理解对方的工作,肯定与支持对方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只有家长与教师携手,才能实现孩子成长上的长短互补,保证孩子能够从家庭与学校两个成长阵地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

最后,作为家长的队友,教育者应当如何控制好情绪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长与老师,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共同的掌灯人,而作为孩子成长上两个重要的角色之一的老师,更应该控制好情绪,与家长一起,共同把孩子的未来照亮。

最近,同样引发热议的还有这样一个视频:一位穿绿色上衣的女老师站在教室中,一边念着孩子的名字一边将试卷扔在地上,孩子们只有弯下腰,仔细摸索才能从一张张试卷中找到自己的试卷。

这则视频很快引起了网友们的不满:“作为老师,就能随意践踏孩子们的尊严?”

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针扎、体罚等事件层出不穷,这位女老师的做法虽然没有给孩子们生理上带来伤害,但是趾高气扬的姿态还是引起了大众的怒火。作为教育者,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家校共育?

首先,用宽容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的错误

人无完人,何况是刚刚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孩子们。

一些老师面对孩子们幼稚的错误,再加上自己生活压力大,就很容易恼羞成怒。但是这个时候,老师更应该冷静下来,明白正是因为孩子们在成长道路上不断犯错,自己的领路人身份才会显得更加重要。

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及时为孩子的成长道路纠正错误,这才是实现了一个园丁的最大价值。

用宽容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就更容易让自己的心态平和,更好地面对工作。

其次,要学会转移注意力

面对课堂上不断窃窃私语的学生,不少老师都会勃然大怒,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斥责学生,情绪是发泄了,但是全班同学上课的热情也荡然无存。

倘若这个时候,稍微停下来,用眼神示意学生,或者提议大家玩一个类似于成语接龙的游戏来转移注意力呢?效果可能会好很多。自己的情绪得到了转移,同时也让孩子们劳逸结合,将注意力重新放回课堂上。

这就是教师在控制自己情绪时,可以采取的转移注意力法。即使地将自己从坏情绪的困扰上转移开来,就能避免放纵情绪给孩子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要学会发掘学生的长处

有些学生就是天生的调皮捣蛋,任何好脾气的老师面对这样的淘气包,也会束手无策。

教师应该采用一种新兴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与众不同的学生:

淘气包上课喜欢搞小动作,但是回答问题却很积极,也喜欢与老师互动;那个沉默寡言,不喜欢与同学们交往的怪同学,作文竟然写的十分细腻;那上个星期跟同学打架的小霸王,在女同学被其他男生欺负时,很讲义气地站了出来......

教育家孔子要求教育者们“因材施教”,从每一个学生身上发掘优点,欣赏他们的长处,同样也是老师控制自己绪的好方法。
家长退出群聊,老师有老师苦衷,家长有家长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争吵过后,如何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实现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合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教育的目的。而化解矛盾,增进理解的,就是沟通与理解。

只有家长老师相互配合,互相理解,才能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陆北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儿师,大学心理教师,宝妈一枚;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奥的育儿知识,陪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