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跟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这是《慕尼黑协定》签署后的必然结果。

英、法等国一味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未经过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同意,就强行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迁就,纳粹德国也不客气,以苏台德地区为跳板,迅速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唇亡齿寒的道理苏联也懂,小弟被欺负,下来肯定就是他这个大哥了。一心想要跟英法签订反侵略互助条约的苏联,吃了大亏。

所以,1939年8月2日,希特勒致电斯大林,提出会谈签约,双方一拍即合。

但也有人说,《苏德条约》很荒唐,是一对荒唐的伴侣,敌对仇视的双方,在国家利益面前,选择背弃理想,互相妥协。

与《慕尼黑协定》无本质区别,继捷克斯洛伐克之后,波兰再次成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那么这份条约,到底是荒唐还是不荒唐呢?

并不荒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大林的需求

1939年的斯大林最缺啥?

有人说啥都缺,又啥都不缺,要坦克,苏联至少有一万辆,要军队,苏联总兵力有130万。这还没算预备役,要物资,苏联用粮食跟德国交换军事物资。

图哈切夫斯基曾经说过,“200万工人阶级部队与大量的轻型坦克就可以满足一切战争所需。”

可苏芬战争的惨胜,证明这一观点早已过时,苏联军改前的那点兵力,面对全身黑科技的纳粹德国,都是炮灰。

斯大林计划在1943年末,至少要将总兵力扩充到五百万,包括100个坦克师,两百个摩托化师。

1943年,二战都快结束了。

斯大林最缺的,就是“时间。”以及一个稳定的军事改革环境。

完成军改,苏联就是一头熊,完不成,只能是一只羊。

早在苏德条约签订前的4月份,英法苏三国齐聚莫斯科谈判,苏联提出缔结五到十年的反侵略互助条约。共同保障中欧及东欧国家安全。包括一定程度的军事援助。

有理由相信,苏联在争取军改的时间以及外围环境。

但直到八月份,希特勒致电前夕,谈判依旧毫无结果。在此期间,纳粹德国也没闲着,远赴日本,意图结成军事同盟。

斯大林明白,没有这个反侵略互助条约,苏联将直面纳粹德国,一旦纳粹德国与日本结成军事同盟,更是腹背受敌,雪上加霜。

构不成理想的军改环境,打又打不过,苏联还能咋办?

明哲保身,仅此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条约牺牲品波兰冤不冤?

那么也就只剩下了一个问题,苏联祸水西引的对象,波兰,到底冤不冤?

冤。

可这个冤,不是苏联带来的。冤的也只是波兰人民。

先不说早在英法苏三国谈判期间的五月份,纳粹德国就已经有了侵略波兰的计划。

就算英法苏三国结成反侵略互助同盟,波兰就安全了吗?

不见得。

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波兰问题,应该分为德国方面,英法方面,波兰政府方面,波兰人民方面和苏联方面几个方面来看。

纳粹德国侵略波兰,除了战争掠夺,主要还是想敲开英伦三岛的大门。假设英法苏三国结成同盟,这个计划自然流产。

英法方面则不同,表面上援助波兰,没有侵略,但这不代表没有掠夺,英法对波兰的掠夺属于财政资本掠夺,是利用,通过没有硝烟的战争,完善英法的帝国主义战线。

比如放弃捷克斯洛伐克,拒绝反侵略互助同盟提案等等,波兰的背后都有英法的影子。

这一点,结成反侵略互助同盟也没用。

再看波兰政府,1921年3月,苏波战争结束后,为了巩固统治,强制性要求东波兰东正教徒改信天主教、禁止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

关押持有不同政见者、民族主义者等等。

几乎可以说,在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暴力、动荡充斥了整个东波兰。

这样一个独裁、强权、剥削的政府,值得同情吗?

真正的牺牲者,只有万千波兰人民。

苏联方面,最受争议的主要还是“卡廷惨案”,这里我不做评议,但我只想说一点,相比于纳粹德国的集中营,东波兰情况要好不少吧?

否则反侵略互助同盟被拒绝,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又被否认,军改都无法完成的苏联就能拯救波兰了?

要是能的话还有苏联卫国战争什么事。

不是有句话这么说的吗,“互不侵犯条约就是用来撕毁的”,英国撕过、法国撕过、纳粹德国撕过,苏联当然也能撕毁。

两战期间的大国博弈,利益为先。

不然苏联为啥要东迁重工业设备?为啥要在海狮计划期间,在苏德边境部署近200个师。为啥又要在1941年,跟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签署中立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