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小雪时节,突然的寒冷,打了南方姑娘一个措手不及;听说北方的雪“纷纷扬扬”,画面是出奇的美。

《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意思是说,小雪时节,天气变得寒冷,气候由此前的降水开始转变为下雪,不过因为“地寒未甚”所以雪量不会很大,积雪的可能性也不大。

总是很感慨古人的智慧怎么那么棒,在那个没有科技测量,没有大量科学知识做支撑,更没有便利的交通、发达的机器设备的原始年代,他们就已经能根据太阳公转的轨道变化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从立春到大寒,周而复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

根据二十四节气记载,小雪节气一般于每年阳历的11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度的时候。进入该节气后,西北风将成为大部分地区的常客,万物萧萧,各地逐渐进入严冬气候。北方地区多地出现零摄氏度以下,而寒冷的西北高原更早已是白雪茫茫。

较暖的南方城市,也会迎来明显降温,寒意阵阵。虽然,未能感受到北方地区下雪的动人场景,但是在便利的自媒体发展时代,能第一时间共享北方雪景的美照也是心情格外激动。

我们常常听说过一句话:“瑞雪兆丰年。”小时候不懂,总觉得这是一句美好的祈愿的话。

今读农谚:“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却再次领略了古人的聪明智慧,为何在古人民间会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呢?

其实,在老祖宗写下“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句话时,不是一时兴致使然,随心而发。这句话蕴藏着三层意思:一层是小雪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的可能性;二层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来年病虫害的发生将得到减轻;三层是积雪有保暖的作用,这将大大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以此增强土壤的肥力。

是不是很有道理,这是老祖宗们经过长年累月的观察与经验总结。“瑞雪兆丰年”这话的来历,也是如此,由此可见,古代的谚语也不无科学的道理。

想不到吧,大地上银装素裹,“碎琼乱玉”,不仅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纯净的外衣,还将给这片大地带来万物皆荣的景象。

我们知道,古代基本以农事活动为主,土地是民间百姓一生所愿,土地上种什么更是精打细算。进入小雪后,天气寒冷,不适合大部分农作物生长,古人们基本进入了冬季管理和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以此,为来年的春耕打下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雪大雪,炊烟不歇

田地里没有啥可忙活的,古人们也没闲着,过冬的准备得足足的。杀猪宰羊,腌腊肉、晒鱼干……做御寒衣物、备炭火。

小雪过后,天气更加寒冷,取暖是家家必做之事。古代没有空调,没有暖气,他们是如何取暖的。

明朝以前,棉花还未引进国内,民间纺织物均以蚕丝、葛、麻等为主,天气寒冷时,有钱人家会在衣服里垫上保暖,还会增加羊羔皮、貂皮等皮质裘衣。而很多贫下百姓,只能穿更多的麻衣,御寒效果自然没有那么理想。

明朝以后,棉花在全国大范围流行,普通老百姓在穿上棉衣后御寒效果大增,棉衣成为过冬必备衣物。

除了衣物,御寒的手套、帽子、耳套等等也是不能缺的。

关于取暖,点堆火取暖是最直接的方式。室内取火则大多用炭火,自春秋时期以来,小雪过后, 火盆、熏炉流行开来,还记得《甄嬛传》后宫嫔妃们手上捧的炉子,就是一代一代演变的产物。

除了取暖,过冬吃食的准备也更为重要。

腌腊肉

在古代,寒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都要杀猪宰羊,除了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剩下的就会腌制起来。

腌制腊肉传统的做法有:将盐、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香料洒在肉上,腌制7-15天后,再用棕叶或竹篾绳索串挂起来,晾干水分,再用柏树枝条树叶、甘蔗皮熏烤,慢慢熏干成腊肉。这样做成的腊肉可以吃很久,以腊肉做成的菜式也是五花八门,可谓是人间美味。

晒鱼干

小雪时节,台湾海峡地区的习俗是晒鱼干,当地流传着一句:“十月豆,肥到不见头”,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一般都会收获颇丰,留一小部分做新鲜鱼食,其他的都晒干,供以后慢慢享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糍粑

南方很多地区有吃糍粑的习俗。

糍粑的做法也很简单,将糯米蒸熟捣烂后就可直接做成糍粑,可以根据喜好添加糖等佐料。

今年的严冬已来,气温骤降,天地闭塞,生活却还得继续。小雪大雪,炊烟不歇,愿你我总有欢喜,念念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