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上下五千年历史上有过短暂的分裂,也有过大规模的统一。有一个现象那就是暂时的分裂过后,在规模和程度上都会出现进一步发展的长时间的统一。

比如西晋结束了三足鼎立的魏蜀吴,隋朝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南北朝,北宋结束了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

本文力图从”大一统“这一思想的成因并基本按照各朝代的演进顺序对”中国为什么一定会统一“的命题进行梳理和论证。

农业国家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他的著作《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和《中国大历史》中,都提到了他对中国为什么能形成统一帝国的几个原因。

我国的特殊气候使古代农业生产很不稳定,经常遭遇天灾,尤其是黄河由于泥沙的淤积经常泛滥决口,这就需要一个集中统一的中央政府来对农民的赈灾和农业生产的恢复进行统一调配;另外为了应付冷兵器时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也需要国家的统一部属来进行防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仁宇

而这一切的基点就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民族,农业民族的本质就是需要依赖一个统一而强大的政治系统才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的。

其实在人类史上,凡是农业文明出身的民族和国家,很多都把统一视作自身的一大夙愿,有着大一统思想的民族国家并不罕见。只不过我们中华文明比起其他文明来,生命力要长久的多,对大一统的追求既是中华民族的本性使然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根源。

西周

经典的历史表述中,都把秦朝作为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但以北京大学历史系田余庆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也认为,其实中国的大一统从西周时期就开始了。

西周的大一统是从西周施行”分封制“开始的。西周是有自己的中央政权的,这个中央政权不但能够实现自己的主权,而且还可以在黄河流域范围内发布有效政令,让自己的功臣和宗族亲友等人去新的地方开辟土地。

这是一种国家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很不错的,中国的西部和东部都开发出很多的土地出来。按照这种说法来看,西周也可以说是中国大一统的起始朝代。当然,他是一种水平比较低的大一统。不过与秦朝的统一是有直接的内部联系的。

之所以把西周这个层次较低的大一统先提出来,是因为西周的统治者采取了两个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制度。

第一,天命观。西周的统治者认为他们推翻商朝的战争行为是正义的,商朝因为商纣王残酷暴虐的统治而丧失了天命,而周朝则是天命的合理合法继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命观"在中国政治思想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观点。后世的儒家学者们将天命观思想加以系统化,被后世各个朝代当作基础论据用来论证其统治合法性。

第二,在吸取了商朝灭亡的教训之后,西周的统治者开创了一个新型的国家治理模式:他们派遣王室成员到各个地区建立邦国,并建立了一套十分复杂的礼仪制度对各邦国的诸侯进行思想和行为上的钳制。

这一创造性的手法不但加强了周王朝对周边地区的有效控制,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深化了血缘纽带关系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性,也为儒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追求统一的思想基础

从轩辕黄帝战胜神农炎帝,华族夏族合并与东夷的蚩尤作战形成华夏族开始,中国人就把民族的统一作为天然的使命,形成了大一统思想的雏形。

大一统这个概念最初来源于《春秋公羊传》里面的“隐公元年”一文: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后代学者解释为:“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其实中国人很早就拥有了大一统的哲学理念和政治抱负,儒墨道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潜藏着大一统的身影。比如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统治者就应该是一个“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权威。

另外孔子还倡导“和而不同,天下一家”。老子主张以“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从《礼记·大学》中总结出来的古代知识分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整套人生理想。

中国人对大一统的热爱和推崇,使得大一统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灵中扎下了根,不夸张地说,中国人对大一统的观念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精神依赖。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除了大一统,还有一条就是“家国一体”,中国人把“家国观念”看得很重。百姓情感上觉得应该统一。正是这种“家国一体”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国人自上而下都存在舍弃小利成就大义的思维!

由此,中国人对于国家统一的追求是根深蒂固的。维护统一的观念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长久而稳定的基因。

秦朝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有诗云:“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和西周低层次的大一统对比,秦朝无疑做到了真正的大一统。

首先就是集中权力于中央。在秦朝之前的夏商周尤其是周朝,虽然也是具有统一特征的国家形态,和秦朝对比却算不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之前采取的统治手段是“分封制”,这一制度的隐患就在于一方诸侯一旦做大,便成了一个独立王国的主人,朝廷中央必然受到威胁,比如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强大而导致的周王室的衰微。

而秦国在灭掉了六国之后,采取了“郡县制”,彻底剔除掉了之前由于分封制导致的“诸侯王”尾大不掉的危险,所有权力均由中央把控,这样就使得国家的统治更为稳定。(当然,秦朝的二世而亡有别的原因)

其次是统一的管理制度。秦朝立国之后,推行的便是“书同文”,“车同轨”,以及统一度量衡等制度,而且这些制度全部都是深入到百姓之中,十分的接地气。

与此同时,还在法律、官职及进阶、甚至是后宫的嫔妃制度等方面事无巨细地进行统一管理,使得整个国家在运行过程中都有章可循。

秦朝在始皇帝统一中国短短十几年后就走向了灭亡(前221年~前207年)。但是,秦朝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模式却成了两千余年中国社会的主流形态。

汉朝及儒学

西汉时期,由于汉武帝的推崇,由儒生董仲舒等多人改造而成的"儒学"上升为国家意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的政治形态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儒法并用的模式。

在这一政治模式中,皇帝贵为"天子"掌握"天命"。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拔出来的儒学官僚手中。

这一政治体制使得统治者与儒家知识分子之间建立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关系,在为国家的统治提供合法性基础的同时也为下层臣民的生活提供了一整套道德准则。这也是大一统局面在两千多年中能得以维持的关键。

董仲舒

追求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价值观

东汉末年的动乱、三国鼎立。曹、刘,孙三大政治集团乃至之后形成的魏、蜀,吴三国之间,虽然冲突不断,势同水火,但他们都高举“汉室”和“天子”的大旗,坚持统一的国家认同,以维护国家统一的旗帜动员民众。

狂傲如“宁可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也深知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所以不敢谋朝篡位,而不得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与孙权同样认同国家统一的理念,打出了“匡扶汉室”的旗号。

曹操

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王朝先后经历了从秦朝、西汉、东汉、到西晋、隋朝、唐朝、最后以元朝明朝和清朝结束。关于北宋是不是大一统王朝在史学界尚有争议(北面的辽,西北的西夏,西南的大理)。

中华民族的很多历史时期是分裂写就的,三国、南北朝、晚唐、南宋、元末、南明,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何其多哉,长久以来历史和民众送给这些小朝廷的帝王将相的形容词也不过是“无能”两个字!而哪怕是这些“无能”的小朝廷,宣称的终极目标也是实现国家的统一。

正是最终中国一次次由分裂走向统一,说明了统一绝不简单是可以用君主的意志来加以解释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追求统一的文化认同始终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价值观。

世界历史回忆录

wisdom-qu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