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是如何崛起的,一个强大的国家对于个体又是什么意义,个体为什么会为了集体的强大而不懈努力奋斗,甚至牺牲自己,真的是理想,真的是热血吗?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把这些问题背后的愿意和逻辑讲清楚。

1

“国家”这个形态最早形成于3000年前,国家的前身是部落,部落的前身是氏族,氏族就是由一群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生活的集体。

不管是国家、部落,还是氏族,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个体为了在充满竞争和危险的大自然中,更安全稳妥存续下去而组成的集体,这是人类自然演化出的一种社会形态,其目的就是为了能让身处其中的个体,能够以更大的概率生存下去。

人类最开始是母系氏族社会,那个时代人类数量特别少,自然环境中的食物和水也比较充足,人类群体面对的压力还比较小,算是史前时代一个比较幸福的时光。

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地球气温的下降,从自然中能够获取到的食物也少了,人类的生存压力陡然增大,需要狩猎,甚至跟其他氏族的人抢夺资源,身强力壮的雄性脱颖而出,人类步入父系社会。

人类的父系社会,有点像非洲草原上的狮子群,赢者通吃,强大的雄性能够占据很多雌性,进而繁衍出一整个族群,渐渐地便形成了后面的各个氏族,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有熊氏、皋陶氏、神农氏等。

氏族进一步发展壮大,一个地域相近氏族之间关于领地、水源就会存在竞争,进而发展成对抗与兼并,弱小的氏族或者被强大的氏族彻底消灭,或者被“同化”进强大的氏族,失去自己的氏族标签,这跟现代一些国家被其他强大的国家文化所同化,失去自己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征是一样的。

氏族不断地互相兼并,会形成部落,部落再发展壮大,也会互相征服兼并,最后形成国家,上古时代社会发展缓慢,这一演化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我国商周时期都还处于氏族、部落与国家相杂处的时代,当时最强大的社会形态就是国家。

而西方以及中亚国家,很长时间都处于一种部落城邦制,到了15世纪之后才陆续形成国家形态。

回顾完了国家发展史,可以发现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无论是氏族、部落还是国家,其最开始形成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其中的个体提供更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这也是个体为什么会愿意发展这种集体形态的动力。

但随着集体形态的一步步进化升级,很多时候,个体不得不为了集体的利益忍受苦楚,甚至是直接丢掉生命,这些行为,或是主动或是被动,但都已经偏离了最初的目的——个体存续,这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组织(国家)崛起的悖论——集体存在的目的是个体的延续,后来为了存续集体,个体反而要牺牲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一句话说就是,忘了初心。不过咨诸历史,抛开被动的,还有很多人主动愿意为了集体牺牲自我,这个肯定不能单纯用奉献、理想这类形而上比较虚的东西来解释,这背后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要看一些具体的事例。

2

首先我们来看世界的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帝国。

西班牙发现并殖民了美洲新大陆,这一事件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在殖民美洲大陆的过程中,西班牙人赚得盆满钵满,王室连马桶都用金子打造,西班牙从欧洲大陆一个不入流的小国,一跃成为欧陆首屈一指的帝国,一手拉开世界近代史的序幕,可能连当时的西班牙人都没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么厉害。

为什么会是西班牙人完成这一步呢,其实根本原因是西班牙人穷,伊比利亚半岛山地多,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下,而且周边的国家时不时就来抢劫一下,西班牙普通人的日子过得相当悲催。

所以美洲大陆被发现后,大量西班牙人跟着船队去探险,到美洲大陆开辟殖民地,当时去美洲探险的基本都是西班牙的普通民众,在老家生存艰难,随时都面临活不下去的危险,所以干脆到远方去闯一闯,说不定就闯出一片天了。

在我们现在看来,西班牙人的探险殖民行为,为他们带来了丰富的回报,他们在美洲发现了大型的金矿和银矿,靠着淘金挖银,赶着黑奴种甘蔗,发了大财,从此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

但在当时,远赴美洲殖民探险,是一个危险系数非常高的行为,当时的航海技术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船穿行在海上被吹翻,碰上海盗被一锅端,碰上风浪迷失航线,都是常有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凡是碰上就是葬身海底的结果。

当然,就算历过千难万险到达了新大陆,当地的流行病也够你喝一壶的,根据数据记载,从西班牙穿过重重危险去往美洲的人,第一年上岸1000人,第二年就只剩下不到200人了,存活率不到20%,这第二年活下来的人,到了第三年还得再死一批。

最后如果能活下来,开矿、贩运黑奴,往欧洲大陆运金卖糖,才有赚钱的机会,也才有享受的机会。

这个我们现在看来充满着赚大钱浪漫主义色彩的冒险,在当时就是九死一生的行为,只有那些实在活不下去的人,才会到海上,去新大陆博一个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正是这些为生存寻找机会的人前赴后继,西班牙才能开辟大西洋航线,实现国家的崛起,但在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参与航线开辟、殖民地开辟的西班牙人,都在半路挂掉了,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能够享受西班牙强大以后的红利。

西班牙开辟美洲贸易航线的时候,整个国家正处于部落城邦向国家形态转型的过程中,虽然我们现在称他们为“西班牙人”,但当时大部分人并没有西班牙这个国家概念。

西班牙人为什么会前仆后继地出海淘金,其目的还是为了生存,后面为了跟欧洲各国做生意,同时抵御英国、荷兰、法国的抢劫,西班牙人渐渐抱团成一个整体,数量庞大的个体的冒险行动,在无意识中造就了西班牙整个国家的强大,最后带动整个欧洲的发展

虽然当时出海奋斗的人,很多都没享受到西班牙强大、欧洲强大后的福利,但是他们的行为造就了集体组织的强大,让后代受益颇多。

3

再来看看我们中国,秦国的先人非常喜欢养马,而且是个养马的高手,养得马长得膘肥体健,深得周孝王满意,周孝王御手一挥,秦国的先人就获得了50里的封地,被赐予嬴秦,秦国从此走上历史舞台。

公元前71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掳走褒姒,在镐都烧杀抢夺,多亏秦人冒死营救,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才得以活命,秉承着好事做到底的态度,老秦人协助周平王东迁到洛邑。

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老秦人护驾有功,被封赏更多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基本都处于西北边,直接跟犬戎接壤,很多甚至都被犬戎占据了。

彪悍的老秦人没有被吓跑,而是直接跟犬戎开启了拉锯战,最后把犬戎占据的土地一点一点都拿了回来,还“反向”占据了更多。

这个时候的秦国,才堪堪拿到了诸侯国的“入场券”,比起东边的赵国、齐国等占据丰腴土地的国家,秦国依然是个小国、弱国、不入流的边缘国家。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就是这个不入流的边缘国家,一路变法,“不怕死”的老秦人将列国杀得胆寒,“六王毕,四海一,书同文,车同轨”,华夏大地再度迎来统一。

更重要的是大秦开创的郡县制,指数级强化了帝国的统治力,虽然是再度统一,但是比起之前唐虞夏商周那种松散的统治,秦朝真正开创了大一统的文化和制度

重新统一了华夏,老秦人并没有停下脚步,始皇帝将大量兵力派往帝国的北方和南方,北御匈奴、南平百越,将帝国的版图扩大到农耕生产方式的极限。

近几年史学界喜欢讲一个名词——普世帝国,简单理解就是用同一个意识形态融合了不同种族、民族以及各种文化的强大的国家,比如之前的苏联、现在的美国,就是标准的普世帝国

很多人以为普世帝国诞生于西方,但其实世界上最早的普世帝国是秦朝,列国纷争几百年,渐渐形成了自己国家的文化特征和标签,各国的文字演化得不同,度量衡也不统一,假使再发展个几百年,各国妥妥地会发展成现在欧洲这种格局。

秦国统一以后,并没有想着占领土地,奴役人口,而是将帝国军团的主力都派往了边陲去开疆拓土,这个时候的秦帝国,其内心的自我认同早已不是西北边陲的一个小秦国了,而是要囊括整个华夏九州,不同部族和文化的普世帝国。

基于这种认同,大秦才会把主力派往边陲,而不是放在内部弹压蠢蠢欲动的旧贵族,在始皇帝心中,普世帝国的利益,已经大于了秦国本身的利益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老秦人最开始是为了生存,打败犬戎,后来还是为了生存,抵抗住关东六国的碾压,最后自己越来越强大,终于一统。

在这里,集体性的国家意念已经深入到每个老秦人的内心,除了上战场砍人头可以积攒军功改变命运,大家也知道了,如果不把国家整强大,那么国家就是被别的国家灭亡的命运,自己也就难逃被抢去财产、妻离子散的命运。

所以大家会为了集体的命运抗争,在这个过程中牺牲自己,如果国家因此而强大了,扛过了危机,那么自己的亲人和后代也能够受益,在这里个人命运已经跟集体命运深深捆绑在一起。

在奋进的过程中,老秦有了更大的野望,那就是建立一个把昔日对手囊括进来的普世帝国,化干戈为玉帛,为万世开太平。

但很明显六国旧贵族体会不到大秦的这种理想,他们还是联起手来推翻了秦朝,但秦朝的这种理想和精神,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却被下一个朝代——汉朝继承了。

4

破了函谷关后,萧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萧何作为曾经的秦朝小吏,他最清楚秦朝这套动员制度的强大,在第一时间收拢了最珍贵的财富。

汉承秦制,这句话并不是简单说说而已,从一开始,汉朝的组织基础就建立在秦朝的组织和制度之上,刘邦、萧何等人是秦朝事实上的精神继承人。

到了武帝时期,匈奴之患日烈,武帝明白,这个时候如果再不对匈奴出手,打掉横亘在帝国头上的这个庞然大物,日后华夏定会被匈奴所奴掠。

汉朝皇帝们已经具备了很完善的帝国世界观,出发点都是从集体统一考虑,为集体考虑其实就是为了个体考虑。

汉武帝的对匈反击战,受到了强烈支持,能臣出谋划策,名将浴血沙场,无数良家子主动请缨上战场,虽然他们知道自己可能埋骨沙场,但是他们更明白这场战争对于整个族群的意义,输了就是被兼并被奴役,被抹除自己族群的特征,只有赢了,才能够作为一个特征主体存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看到这里也就能明白了,为什么个体会为了集体的利益而不断努力奋斗,忍受各种苦楚,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呢?

虽然集体形态最开始出现的原因是个体为了更高概率的生存而抱团的行为,但随着这种生命体(集体)不断地发展进化(氏族——部族——国家——帝国),它早就形成了一套运化体质,个体长期生活在集体中,也形成了超越个体的集体认同。

由于西方国家,他们的国家形态形成得比较晚(从15世纪才开始渐渐形成),从战国时代算起,我们的国家形态已经形成了两千多年了,所以这种集体利益、大一统思想,在中国人身上体现得尤为厚重。

比如疫情期间,整个中国说隔离就隔离,说不出门就不出门,我们可以为了集体利益,而短暂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但其实最后的结果是更利于大家也更利于个人,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闭环回馈。

而欧洲人,目前思想形态还没触摸到这一层,还比较重视个体利益,所以西方防疫行动困难重重,或者有些国家直接放弃治疗。

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再讲一个反面的例子。

明朝中后期,由于心学的传播,很多人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商人、士人,其心中,国家集体利益,渐渐被个人自由利益盖过,很多人追求心之自由,而不管国家死活、天下苍生的安危。

儒家的家国一体思想,很大程度上被心学化解掉了,所以大明危在旦夕的时刻,江南的士人商贾夜夜笙歌,北方的豪族富户一毛不拔,最后北京被闯军攻破,清军入关,北方大量富户被抄家,江南则遭受了大屠杀,而那群天天写道德文字的东林士人,则集体投降了满清。

紧接着就是剃发易服、文字狱,一个族群的文化标签、总体特征要么被强行抹去,要么被压制得没有一点活力。

明朝灭亡以后,王船山隐居山林苦苦思索大明为什么会亡,最后他仰天长叹心学是亡国之学,不无道理。

在集体(国家机器)遭遇危机的时候,个体闭门自封,搂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去为集体存亡而抗争,最后集体倒了,个人也遭殃了。

这就像一个人在稳固的房子里面住久了,就认为生存本来就是这样的,没有寒风冷雨,没有烈阳暴晒,有的只是明亮的灯光和温暖的床铺,忘记了这都是有房子遮风挡雨的功劳,房子出现裂痕的时候不去修补,等房子塌了,就只能被压死或者冻毙在风雨中了。

尾声

明朝灭亡以后,由于满清统治者采取回汉分治,各族相互制约的组织统治术,让人们在那种高压状态下渐渐丧失了集体认同,因为国家机器已经变成了少数人的统治压迫工具,而不是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工具。

清末大清遭受入侵时,老百姓像看戏一样,甚至还主动给八国联军带路,此情此景鲁迅先生看着头痛不已,转身写下了不少犀利文字。

后来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用阶级斗争思想统一工农群众,打击日寇,赶走国民党反动派,打土豪、分田地,抗美援朝,重建了这个国家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

可以说,其功不输秦始皇。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