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烘焙咖啡

没有经过烘焙的咖啡豆,几乎毫无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惟有烘焙,才能唤醒咖啡豆里面超过800种芳香物质!各种精品咖啡的风味,正是烘焙后才得以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咖啡豆的烘培受很多方面影响,诸如产地、加工、炉具等。开始烘焙时,炉具例如滚筒,通常会有个预设温度,这个温度,不同烘焙者或不同咖啡豆略有不同;在这个温度下,生豆甫进滚筒炉温便会骤然下降,约90秒才回到预设温度,此平衡点谓之回温点;回温点之后通常会放缓加温,避免火强则外熟内生,火弱却又内熟过火;继而,8分钟左右到达一爆,一爆即咖啡豆内水分受热产生蒸汽压力,挤爆豆细胞壁发出如柴烧或爆米花的声音。

不同温度的咖啡豆状态/图自网络

众多温度点便形成一条咖啡烘焙曲线。

关于烘焙曲线,不同人有不同心得,并无准则,但在行内,一般会以肉桂烘焙、城市烘焙、法式烘焙等术语区分各个烘焙阶段;每个阶段亦反映其固有特色,例如一爆前的浅烘焙,最能体现豆子的原始风味——酸;一爆则是各种风味释放出来的关键阶段;而二爆前的深烘焙,必然损耗更多花香与果酸,造成苦味浓烈,但油脂更多,咖啡因更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烘焙程度与烘焙曲线/图自编

还是生豆的时候,阿拉比卡与罗伯斯特便难以区分,烘焙成咖啡豆后,两者更为相似,所以单凭外观是无法辨别彼此的,但如果加以细品,则能从口感窥辨一二:阿拉比卡豆能带给人更多风味感受,有酸有醇,清新微甜;而罗伯斯特豆闻起来可能会有浓郁的烧烤香味,但口感较苦,因为罗伯斯特含有更多甘宁酸,正是因为富含甘宁酸,才能更好抵抗病害。

两种烘焙豆/图改编自网络

至于脱因咖啡,则是在生豆时候完成,常见处理方法有直接接触法、间接接触法以及瑞士水洗法等,直接接触法就是将专门吸收咖啡因的二氯甲烷(近来以乙酸乙酯为主)添加至热水中的咖啡生豆,再多次冲洗而去除咖啡因;间接接触法与瑞士水洗法则先把生豆煮出风味水,继而去除风味水中的咖啡因,其中,间接接触法利用有机溶剂去除咖啡因,而瑞士水洗法则先添加咖啡因提取物GCE,再通过活性炭过滤含有咖啡因的GCE,最后重新与生豆混合,过程中,两者都需重复多次。

常见脱咖啡因方法/图改自网络

四、咖啡饮品

完成咖啡的种植、加工,以至烘焙,接下来还要将其磨成粉,才能制作各种咖啡饮料。磨粉看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其实也有门道的,因为不同的冲煮工具,需要不同的研磨度,对应正确的研磨度才能萃取出恰到好处的咖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磨度并没有统一标准,各个国家甚至各个公司,都有自己一套准则。一般我们会用粗粉、中粉、细粉定义,进一步细分还有中粗、中细、超细之别。粗粉通常用以泡煮,例如手工冲煮、法式滤压壶等;中粗粉则用于滴滤,某巴的每周咖啡便是滴滤咖啡,另外有采用中粉的虹吸壶;中细粉以至细粉可用于爱乐压,超细粉由于密度大,萃取咖啡不得不加大压力,故多用于浓缩咖啡机,当然,也可以用摩卡壶来煮,不过,摩卡壶多数用细粉。

不同粗细、时间、器具也会形成不同的萃取曲线,研磨越细,粉层越密,萃取就越久,咖啡当然越苦,反之亦然。

咖啡粉研磨度适应炉具与萃取曲线/图自编

在萃取过程中,即使是同一种咖啡豆,如果使用不同萃取方式,最终的咖啡风味也会有所不同;关于萃取工具,市面常见的有如下十几种,其萃取方式概括为:

常见咖啡煮制工具/图自编

法式滤压壶,French Press,是很多咖啡爱好者的必备煮具,1852年由Mayer与Delforge两名法国人最先发明;它不仅可用于滤压咖啡,而且也能作为茶壶使用。法压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在满足调制咖啡四要素的情况下,它最能形象观察到咖啡的萃取过程,同时实现风味的尽情表现。法压最大特征是有一层金属滤网,能很大程度隔离咖啡渣入口,但也因为这层金属滤网,法压的研磨度不能太细,否则,滤网就形同虚设;不过,粉太粗又会造成萃取不彻底,故专业来说,法压也不是完美的咖啡煮制工具,但可以说是新手最佳入门工具,某巴经常会用其做coffe tasting,虽然现在官网已改为手冲咖啡。

法式滤压壶冲煮咖啡与其结构/图自编

调制咖啡四要素在不同行家以至国家都有不同定义,有些甚至是三或五项要素,当中较为流行的是某巴根据过往研究所确定的四要素,包括:粗研磨、黄金比例10克粉兑180毫升水(日本金杯准则是1:15)、90-96℃过滤水、以及一个星期内的新鲜度,浸泡时间则基本上是4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调制咖啡四要素不同版本/图自编

日常使用中,法式滤压壶还有很多规格,例如3cup或4cup等,3cup可以冲12oz的咖啡,大概就是某巴的tall size,虽然叫3cup,但其实分成4杯(tasting cup)或5杯也绰绰有余;如果在咖啡馆聚会喝调制咖啡,一般会使用更大的法式滤压壶,职业叫法是12cup。

法式滤压壶规格/改编自网络

土耳其咖啡也叫阿拉伯咖啡,它是最早的咖啡饮料,至今仍流行于土耳其以及中亚地区,其最大特色是沿用一种古老煮制工具——铜制长柄咖啡壶,英文叫Cezve;这种咖啡壶其实就是一个小锅,人们直接把粉倒进锅里,加水煮至冒泡即可;为了能充分萃取出咖啡,咖啡粉一般会磨成细粉,而且习惯上不会加以过滤,因此,喝的时候难免会喝到渣。

土耳其长柄咖啡壶/图改自网络

手冲咖啡,也叫Drip brewing,1908年由德国Melitta Bentz女士所发明;它的冲煮方法比法式滤压更简单,萃取咖啡只需一张过滤纸!虽然这种方式会流失一定的咖啡香气,但却带来更醇厚的口感,并且毫无渣滓,是很多专业品尝师首选,滴滤咖啡机便是手冲咖啡的升级版。

用过滤纸冲煮咖啡还衍生出另一种经典方式,那就是Chemex coffeemaker,俗称美式咖啡壶,它是德国柏林大学化学博士Peter Schlumbohm于1941年移居美国纽约时所发明;这种设计成广口窄脖并带有瓶嘴的漏斗瓶子,能更科学地萃取出咖啡的醇厚风味,整体形象也予人以强烈设计感。

手冲咖啡最重要的是过滤纸/图自编

手冲咖啡还很适合“截流”,何为截流?一些资深咖啡爱好者认为:咖啡最先萃取出来的是小分子的“酸”,其次是中分子的“甜”,最后才是大分子的“苦、涩”,截流就是为了杜绝苦涩,虽然截流并不好把握!

咖啡萃取溶解速率/图自torch

摩卡壶,Moka Pot,又叫蒸汽冲煮咖啡壶,它是意大利工程师Alfonso Bialetti于1933年所发明,其原理是利用蒸汽凝结时所产生的真空来做功——当对下壶加热,下壶内的水便会产生蒸汽,蒸汽压力越来越大,自然会把开水抬升至上壶,期间经过中间用滤网包裹的咖啡粉,从而实现咖啡萃取,也因此,咖啡粉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其咖啡浓度较为接近浓缩咖啡。使用时要注意下壶水位不能超过泄压阀,有鸣叫声时即可熄火。

摩卡壶萃取示意图/图自维基

虹吸壶,Syphon pot,原理与摩卡壶差不多,不同的是,经过过滤器萃取到上壶的咖啡会在下壶断绝热源后,流回下壶,从而得到更纯粹的咖啡。虽然,虹吸壶看起来很有实验室风范,但如果不加细心,很容易爆裂,例如要避免尚热时用冷水擦洗瓶身。

虹吸壶/图自编

爱乐压,AeroPress,是Aerobie公司总裁Alan Adler于2005年发明,其构造仿若注射器,实际操作则类似滤压壶,只不过,比起滤压壶,爱乐压需施以更大压力,但过程一般就30秒左右,比法压更具效率;也因为增大压力,所以能萃取更细的咖啡粉,甚至接近浓缩咖啡的效果,出现较厚的油脂。爱乐压还有很多玩法,每年都有专门比赛。

爱乐压操作步骤/图自网络

现在市场上越来越流行一种冷萃咖啡,实际应该说是两种,分别为冷泡咖啡冰滴咖啡,前者加水冷藏,十几个钟头后再行过滤;后者利用冰块融化,滴入咖啡粉从而获得。一般来说,用热水冲泡的咖啡,由于高温,咖啡粉会释放出一种单宁酸的化合物,使得咖啡不可避免带有苦味,但冷萃由于是低温萃取,分子较大的物质例如单宁酸便不易被提取出来,因此,冷萃咖啡苦感、酸感较少,予人以更顺滑的口感,如果打入氮气还有绵密的质感。

获得冰滴咖啡后,通常还会冷藏数小时,这种方式在日本已有数百年历史,虽然它最先是荷兰人所发明,但在荷兰却并不流行。

冷泡与冰滴/图自编

品尝精品咖啡时,专业人士一般会根据咖啡的香味、酸度、醇度,描述适合的形容词,例如大地气息、蘑菇风味等,但这些形容都是个人感受,并非准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甚至不同心情又有不同口感。

美国精品咖啡协会SCAA的风味轮

除了上面的咖啡萃取工具,另外则是用于咖啡馆等商业层面上的咖啡机,专门萃取浓缩咖啡,制作经典咖啡饮品,这些咖啡机有手动操作、半自动、全自动操作等。

从斯堪的纳维亚流传到美国,还有一种比较怪胎的煮制方法——鸡蛋咖啡。

冲煮工具对比图/改编自网络

我们知道,经典咖啡包括拿铁、卡布奇诺、摩卡等,但来自澳洲的Flat white与Long black常常令人迷惑,因为它与拿铁极为相似,那为何又要有这种咖啡?原来flat white是为了追求更浓郁的咖啡口感,它实际是一种小杯拿铁,因此奶少,咖啡浓度高;long black从字面上理解,是长黑咖啡,其实与美式咖啡差不多,唯一分别是美式咖啡先加shot后加水,而长黑咖啡是先加水再pour shot,故能保留一层醇香的油脂;说到long black,还有另外一种美式咖啡——lungo,这种咖啡其实是延长espresso的萃取时间,不单独加入白开水而是让咖啡机继续流水下来直到取走。

经典咖啡饮品构成图/图自编

在打制奶泡时,蒸汽棒不要插得太深也不能太浅,太深便只是加热牛奶,太浅又会溅奶,正确是将奶壶倾斜15度,蒸汽嘴刚好在牛奶表面向下1厘米的地方,这样才能把空气打进牛奶里,打出柔绵的奶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