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官员,他叫李用清,字澄斋,山西平定州人。

他不是普通的官员,他曾经担任过云南巡抚、贵州巡抚、陕西布政使等高级职务,而且不管在哪个地方,都干得非常出色,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政绩显赫的官员,却不受其他官员的待见,都纷纷排挤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做过户部司官的李慈铭在日记中这样评价李用清:

“李用清,山西平定州人,乙丑翰林,文字拙陋,一无才能,惟耐苦,恶衣食,捷足善走,盖生长僻县,世为农氓,本不知有人世甘美享受也。”

李慈铭和李用清都是同僚,俩人私下并没有什么过节,他为什么如此嘲讽李用清呢?原因其实就一个,他太清廉了。他把海瑞作为自己的偶像,处处都以海瑞为榜样。

大家都知道海瑞,他一生从不接受贿赂,一年只买一次肉,就是母亲生日的时候。

万历十五年,海瑞在南京病危,万历皇帝得知消息,立即派吏部、兵部、户部送来赏银。

三部官员离开后,家人清点时发现,竟然多出了很多银子,立即禀报海瑞。

这个时候的海瑞已经病入膏肓,可当他听说赏银多了的时候,立即让家人将多出的部分如数退还。

当这些多出的银子退回到京城时,海瑞已经病故了,万历皇帝听闻海瑞退银之事,感慨地说:“海瑞真乃清官的楷模,是百姓和朕的依靠。”

已经快离开人世了,还不忘维护自己的名声,海瑞的清廉,确实让人敬佩。

李用清和海瑞相比,一点也不比海瑞差,李用清在官场有个绰号叫“天下俭”,顾名思义,就是天下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廉洁的官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到底清廉到什么程度呢?他在任云南巡抚的时候,他在堂上处理公务,他的夫人就坐在旁边的小屋里做针线活贴补家用。

夫人生孩子的时候,他连接生婆都舍不得请,结果夫人刚生下儿子就死了。家里的仆人可怜夫人,就自己掏腰包为女主人买了口棺材,李用清知道后,却非常生气,认为棺材板太厚了,责备仆人过于破费,硬是逼着仆人换了口更薄的。

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夭折了。好心的仆人又为孩子买了一口小棺材。李用清同样不满意,责备道:“小小的婴孩,用不上这个。”

那怎么办呢?可能谁也想不到,他竟然打开亡妻的棺木,把孩子的尸体放了进去。

李用清就因为清廉,受到同僚的排挤和打击而被罢官。

过了几年,晚清官场腐败之风愈演愈烈,慈禧太后想起了这个人,决定重新起用。

李用清接到懿旨后,没有迟疑,简单收拾后,就往京城赶。从他的家山西到北京城1400多里的路程,李用清没坐车,也没骑马或者骑个驴什么的,他就靠一双脚底板走到京城的。这项纪录不说在清朝,就是历朝历代,这样的事也是寥寥无几,不要说还是进京城做官,就是普通老百姓出这么远的门,估计像他这样走着去的人也少之又少。知道此事的官员都觉得李用清有些不可思议。

李用清为官多年,而且做的都是肥缺。他历任广东惠州知府、广东布政使、贵州布政使并署理贵州巡抚、陕西布政使。

在这样的职位上,当官的根本不用花心思去捞取好处,只要按照晚清官场的陋规,拿他应该拿的那部分,就可以富得流油。可李用清做官多年,不但没流油,个人有时候还要往外漏油。

作为一名高级官员,为官多年,他没有贪污过一分钱,没有收过一分钱的贿赂,但是,他为国家尽心尽力,为大清朝创造了巨额财富。在掌管贵州全省财政时,一年内藩库库银从六万两增加为十六万两。接手陕西藩司时,全省库银三十万两,一年后翻倍。

李用清这样做,那些敛财的官员肯定不满意了:你这样清廉,显得我们不就贪婪了吗?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机会,想把他挤下台去。

李用清在署理贵州巡抚时,曾经力主禁烟。他亲自带领幕友、兵士下乡铲除农田里的鸦片,这本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由于他操之过急,激起了当地的民变。这下可让那些等着他犯错误的官员逮住了把柄,他们纷纷上书弹劾李用清。

清政府可能觉得李用清还是有成绩的,并没有对他处理,没有多久,李用清被任命为陕西布政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个省的二把手,他照样厉行节约、休养生息、禁止鸦片。这样一来,他得罪了地方一把手——陕西巡抚。原因还是出在他这个官当得过于“抠门”了,把藩库的大门守得太紧。

他在任期间,让陕西库银一年内翻倍,巡抚看到这个结果,当然非常高兴。

但是,没有多久,巡抚大人就开始发火,对李用清开始恼恨起来。为什么呢?守着这么一堆银子,只能看,不能自由使用,你说这巡抚大人能高兴吗?

银子是用来花的,又不是用来看的。逢年过节,巡抚大人要拿银子进京孝敬慈禧太后,顺道打点各重要部门的京官,疏通关节。

这么多的银子,你总不能指望巡抚大人自己掏腰包吧!可李用清一根筋,就是希望巡抚大人自己想法解决,他太不懂政治,不讲大局,对于巡抚大人的要求坚决不予配合。

这下巡抚大人就急了,他亲自上书参劾李用清。这上面一看,李用清走到那里都有人说不对,看来是不能用他了,就这样,李用清黯然离开了官场,不过他回到老家也没闲着,山西有个晋阳书院,他在那里当了十年的院长,一直到他去世。

他每天读读书,教教学生,生活虽清贫,但对他来说,也过得有滋有味。

李用清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的做法,在官场不受人喜欢,但他这种品质,还是令人佩服的。

曾经当过光绪皇帝老师的大学士翁同龢也是一个清廉之士,他就非常器重李用清,对李用清这种少有的清廉下属,大有英雄惜英雄之感。

李用清被免职回乡后,翁在自己的日记里也感叹道:“两李皆贤者,而不容于时,何也?”“二李”中的另“一李”,就是在清朝官场上被人称为“一国俭”的李嘉乐,此君也同样被权力集团排挤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