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点网络便利了日常生活,但也带来职业与教育的革新。甚至有人打趣,现在的工作只分两种:“程序员”和“非程序员”。网络盛行的环境里,人类如何与AI相处,教育又会有哪些变革呢?世界著名科技杂志《连线》主编凯文·凯利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Techno Study”,让孩子既能发挥自身长处,又能利用AI来弥补短板,真正做到赢在未来。

文丨Luna 编丨Travis

近期,咨询公司盖洛普发布了一份关于美国千禧一代的报告。

1980-1996年出生的这一代人正在经历巨大的生存考验:工作难找、收入不高、生活不够幸福。每一项调查结果都揭露出他们面临的残酷生活。

只有29%的千禧一代在努力找工作

一方面,他们很难找到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是美国失业率和就业不足率最高的群体。收入也远低于其他世代,是最可能跌到美国贫困线以下的一代人,有三成35岁以下的美国人和父母一起住。

另一方面,仅有5%的千禧一代在幸福感的五个方面(目标、社交、财务、社群、健康)全部感觉“非常好”,与其他世代的差距可能达到数百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禧一代的各项幸福指数,相较其他世代更低

看过千禧一代的生存现状,不免让人担忧,在互联网时代出生与成长的“Gen Z”(Z世代,在千禧一代之后出生)是否也将迎来晦暗的未来:找不到工作,没有钱,还过得不开心。

要避免这种结果,就不得不注意到千禧一代的另一个特点:对互联网的高度依赖。他们正在通过网络完成越来越多的事情:管理财务、网上购物、联络他人、求职、远程教育等。

这种变化在全球各地都在发生,以至于有人开玩笑,“现在的工作只分两种:‘程序员’和‘非程序员’。”

而Gen Z更是出生和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以人工智能为首的新技术对他们的影响与前人相比,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从前一代人的“技术应用”经历来看,要想在未来生活中不惧挑战,利用技术来加强自己的能力是必然的方法,也就是要求孩子具备人类和AI的两种智能。

那么,什么是AI智能?人类智能又有什么长处?要怎样掌握这两种智能,才既能发挥人类智能的长处,又能利用AI弥补自己的短处?

答案就从教育开始。将AI引入教育,赋能教育,一改传统,让孩子们在新的学习方式下适应AI,并且还能利用AI的优势。

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被世界著名科技杂志《连线》资深主编、《失控》《必然》作者凯文·凯利称为“Techno Study”。

凯文·凯利

在今年10月召开的东钱湖会议上,他就畅想了Techno Study的具体模式,也带来了孩子掌握两种智能的未来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种智能各有所长:

AI擅长回答,人类擅长提问

1997年,IBM的超级电脑深蓝击败了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自此,“AI将会取代人类”的论调开始显露头角。

斯坦福大学AIRE中心执行主任、斯坦福全球创新设计联盟主席蒋里博士这样解读这种观点:“我们现在人类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很多人在公司企业里负责的任务就是那么一小块,那么当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更好地完成你所做的工作的时候,你就危险了。”

鉴于AI程序在各个单独领域中远超人类的精准表现,凯文·凯利认为:AI不仅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还是一种异类智能(Alien Intelligence),也就是和人类迥异的另一种智能。

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让AI变得比人类更加擅长处理数据,擅长统计,不容易分心,这些都是人类的弱势。

在接收和处理海量信息方面,毋庸置疑,没有人类是人工智能的对手。

计算机科学家、虚拟现实之父杰伦·拉尼尔曾这样描述信息洪流:“它是那么的快——就像你跪着种下一棵树的种子,然后在你还没来得及抬脚起身的时候,它就已经茂盛到吞没了整个村庄。”

每年,人们在网上的提问多达2万亿个,没有任何一个人类能够独自并且迅速地回答这些问题,但搜索引擎却出色地给出了相应数量的答案。

而人类智能和AI智能不同的地方在于:AI擅长给出答案,而人类则擅长提问。

凯文·凯利认为,提问比答案更有力。因为谷歌提供了更为廉价的答案,在未来,答案会越来越简单,而越来越困难的是如何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问一个正确的问题,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凯文说:“事实上,我认为,产品并不重要,物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我信仰这一点,所以,答案是产品,而提问是过程。问题的重要性早已脱离了答案本身。所以,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偏好过程。”

在现今的技术下,通过学习大量数据,AI已经能够进行一些“创作”:

作曲人工智能Aiva能够创作交响、摇滚、爵士、中国民乐风格的音乐;

RobotArt机器人绘画大赛上,各个实验室的AI都能“挥毫泼墨”;

诗歌AI“诗三百”可以根据关键词,瞬间作诗作词,一天千首也不在话下……

但是,这些“创作”还只是AI根据大量数据,堆砌的结果。

不可否认,部分AI的创作品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但人类的作品还包含了创作时的情感。而最为重要的是,人类在不断探索着新的领域,这就是“提问”的意义——提问代表着创新。

在Aiva作的曲子下,网友这样评论道:“人工作曲是在复读当下广受欢迎的音乐风格,而人类作曲是在探索新的音乐风格。”

如果用交通工具来类比AI的话,跑得最快的人类也跑不过汽车、飞机。但人类在不断地提问“怎样跑得更高效”中,才能从人力畜力,发展到汽车、飞机、高铁等种种交通工具。

而且,生活中最重要的并不是人能不能跑得过汽车、飞机、高铁,而是谁拥有更优秀的驾驶技术,谁能更合理地利用交通工具节省时间,提高自己的效率。

AI和Gen Z的关系也是如此。谁想超越自己,在同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应该和AI合作,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就是掌握两种智能,而不是把AI当成竞争对手。

赋能教育

两种智能将人武装到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千禧一代在就业上的困境并不单发生在美国。再优秀的人,如果不能顺应时代,跟上科技发展的潮流,终将淹没在时代的汪洋中。

最直观的例子之一,就是传统媒体的“消亡”。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网速变得越来越快,电视栏目、报纸杂志等以往人们使用最多的信息工具正在变得“过时”。

聚合新闻平台,可以抓取文字内容,成为一个信息库;

微信公众号能够根据读者的阅读频次调整推送的顺次;

视频网站会根据大数据推荐“猜你喜欢”的视频;

畅通的手机直播,让带货主播成为新的偶像……

这还仅仅是技术发展后,社会变化的冰山一角。

而技术如果能够赋能教育,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熟练运用AI,一来可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二来也能够更加容易适应社会的变化,使用各类技术更加得心应手。

这就是,利用前文所说的两种智能来武装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到AI 赋能技术,当下不仅已经有许多实例,凯文·凯利也有更多更进一步的设想,那将是突破了时空限制,又能激发孩子自身创作力的“Techno Study”学习方式。

一方面,技术解锁了地域的限制。

混合现实技术(MR)让学生不需亲自到危险的地方,比如交火地带、深海水域、火山地区,或者人类本身无法前往的的地方,比如人体的肠胃,或是彗星表面,就能够体验到“实地考察”的乐趣,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代入感。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医学新生们就已经在VR世界里学习解剖学知识。

他们观摩完大体老师(对捐赠用于医学学习的遗体的尊称),就进入旁边的VR教室,在虚拟世界里再次认识刚才在大体老师身上见过的人体结构。

对于新生来说,解剖学中最难的部分,就是了解骨骼、肌肉的分布,以及位置关系。

有了VR设备,他们就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从皮肤表层,深入骨骼,一层层了解,反复学习,巩固知识。

等到这些医学生进入医院,还可以利用MR技术,还原患者的病变部位,提前尝试手术方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时间也不再成为问题,AI是一位全天候在线的老师。

如今,越来越多的网上教学资源平台,已经打破了时间的限制。任何时候,学生都可以通过平台,观看已经录制好的课程。

围棋界在AlphaGo击败人类棋手后,越来越多的职业棋手也开始使用围棋AI来提高自己的下棋水平。只要运行系统,AI就可以显示任何一个位置落子后的胜率。它不需要休息,也绝不会厌烦。

凯文·凯利想得则更远一些,在他的设想中,AI还会具有及时反馈的能力。比如,学生可以在虚拟现实中亲手操纵分子中的原子,或是拆解机器,而一旦遇到困难,还会出现一双虚拟的手,指导他们如何操作,如何学习。

此外,技术还让获取知识和信息变得更加便捷。凯文·凯利曾设想过一座万能图书馆,它是现在维基百科、各种阅读APP的超级加强版。在图书馆里,每个知识点,甚至每个字都被联系起来,

像当下的Kindle,或是其他阅读APP,都允许用户在阅读时做笔记,写下想法、评论,或者注解。也可以读到其他用户写下的内容。

而万能图书馆则更进一步,书中的每个字都被加上链接,导向相关内容,分析与标注也成为了共享知识,甚至还能读到学者、评论家留下的标注。

而且,万能图书馆囊括的不只是文字信息,书籍、画作、音乐、视频、广播、网页等都被纳入麾下。每本书和它网络化的补充参考、讨论、批评、书目和围绕一本书设置的超链接或许都将成为一种知识的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既是学习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警惕技术迷信禁锢人的创造性

除了展望人类和AI合作的美好未来,凯文·凯利也对负面影响提出了警告:

“每项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一项技术所蕴含的力量越大,也就越可能被滥用。所以要注意它的潜在危害。”

1. 科学迷信

去年,浙江某小学给孩子们戴上了一种智能头环。头环上有一个显示灯,不同颜色的灯光显示孩子们当前是“注意力集中”,还是“注意力涣散”的状态。

从报道的画面上看,整个班的孩子额头都有显示灯长明,看起来颇有些赛博朋克的感觉。

在报道中,一些老师对这个头环表示非常满意,“上课回答我的问题, 他们的声音会比平常更响亮”。大多数学生家长对此不仅支持,甚至欢迎。

但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临床心理学家Sandra Loo教授就指出:

“脑电图不够先进,可能对学生的表现产生误导。即使在静息的脑电图中,大脑活动也有不同的分组,即使是正常孩子也可能出现异常。但大多数人并不会注意这一点,反而相信‘这样做对孩子有用’。”

最终在舆论压力下,学校停止使用了智能头环。

如果说,这个头环还尚有些许科学依据,那么“量子波动速读”就是彻头彻尾的智商税。抓住家长的教育焦虑,再利用科学知识上的信息差,炮制出这样看似高科技的教学法。

“天使般的技术也能被用来研制武器,并且一定会有人这么做。”

要在利用科技的时候,避免被居心叵测的人利用,也许还是要看自己的初心。

如果把教育当成一场“军备竞赛”,并且对此深信不疑,那么就可能继续跳进“智能头环”、“量子波动速读”这类产品的坑里。

2. 数据至上

2013年创立的AltSchool,是创新教育中不得不提的一所学校,但成立短短几年,便迎来闭校的风波,着实令人惋惜。

在以往的报道中,不少都将注意力放在AltSchool对于科技的运用。AltSchool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平台“My AltSchool”,每个孩子定制的课表都会以卡片的形式存储成一张“任务清单”

点开卡片,孩子就能进行相应的学习。有些是练习口语,有些是观看在线视频,还有的是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数学比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而学习过后,又会生成“能力报告清单”,显示孩子的学习情况。

科技把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可视化了,看起来是个无比美好的尝试。但是,问题也隐藏在科技背后——一切学习活动好像都被量化了。

老师们也不免为了追求报告单上漂亮的“能力增长”,忽略了孩子们的一些需求,对数据的追求开始渗透教学活动。

而定制化的课表、方便的平板设备,也让学习变得更加“孤单”,孩子们的相互交流变少了,气氛变得冰冷。

虽然财力可能是AltSchool闭校的主要原因,团队在科技上的创新也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其中暴露出来的“数据至上”问题,也值得后来人反思。

在凯文·凯利畅想的未来中,人类和AI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同一个赛道上的搭档。

未来,一个人薪水的高低,很有可能取决于能否和AI默契配合。90%的同事将会是看不见的机器,但没有他们,人类的工作也无法完成。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在未来的工作兴许会和现在大不相同,当下的许多职业都会消亡。

但随之诞生的,是许多新的工作,是现在还未被创造出来的岗位。要想为这样的未来做好准备,学习的模式必将改变。

身在职场的这一代人,已经体验到了科技改变后的工作和生活:文字、图片、视频都可以随时转发到微信交流,python等程序语言让普通人也可以加速处理工作中的数据,网购、外卖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

还在学习的孩子们,将面临一个变化更大的世界。

今后,他们不仅需要身为人类的创造力,也需要AI的辅助。而技术赋能教育后的Techno Study学习模式,正是他们掌握两种智能的绝佳途径。

凯文·凯利还给出了一条科技时代的学习箴言:

“你永远都是菜鸟。学着适应初学者模式,学习新的程序,问些白痴问题,犯些愚蠢的错误,寻求帮助,并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帮助他人。”

时代永远在变化,跟得上变化的人,才能不掉队。

阅读3500+篇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