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代科举考试,是寒门书生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机会。经历十年风霜雨雪,十年埋首苦读,只为一朝科举得中,进而“一举成名天下知”。然而由读书入仕这条路,十分艰难,因为科举考试录取比例极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景德年间,福建泉州府有一组数据,能够鲜明地体现科举入仕的艰难。当时由童生到秀才四百只取一,秀才到举人的淘汰率是三十取一,而举人到进士更是残酷仅五取一。要想入仕,书生除了得忍耐十年寒窗的孤独,还得有家财万贯,这样才能支持考生。

考生的花费除了日常吃穿外,还得需要路费,餐饮费,车马费。尤其是古代的教材费用甚贵,以宋代的数据进行简单说明,宋代一本书的平均价格为2贯,折算到现在来说就是一本书七八百人民币。这整套教材购买下来肯定开销上万,所以参加科举的考生一定要非富即贵。

特别是古代交通不便,从州府到京都的跋涉,可能需要数月的时间。这千里旅程,住宿费,打听消息费,各种花销统计起来,数额相当庞大。所以一名进京赶考的书生,一定有很多钱,这路上的土匪要是打劫他们就发财暴富了!

可奇怪的事情是,土匪打劫书生的情况很少,这其中有什么缘由?

一,皇权至上,土匪臣服

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便成了皇权至上的社会。皇帝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一言能让枝头麻雀变凤凰,也能一言让名门望族跌落深渊,变为平民百姓。古代大多数皇帝都非常重视人才,因为人才是兴邦之关键。

皇帝往往很重视科举考试,所以朝廷会赐予考生们特制的令牌,相当于“路引”,其上绘有奉旨考试亦或是礼部会试的字样。这就是一个特殊的通行证,它能够保证考生们路遇哨卡时,能够及时通过。

这奉旨考试可不是形式上说说,各级官吏会竭力保证进京赶考书生的安全。地方官员会加强各自属地的治安,确保考生路过时不会发生意外。古代少不了贪赃枉法的官员,但这些官员也不敢顶风作案,只会偷偷摸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上头严令保证考生安全时,他们为了自身安全,自然会提前通知本地土匪相关的事情。土匪们也不是蠢笨之人,他们眼光长远,不会为这点蝇头小利和官方对着干,因此他们见到腰戴有特殊令牌的考生,不会做出打劫的事情。

二,人人尊敬书生

孔子思想,也就是儒家文化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广泛传播,特别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上至官宦,下至市井草民,都对书生很是敬重,连土匪流氓也不例外。

如果不是生活残酷,多数土匪流氓也不会落草为寇。读书做官也曾是某些土匪触手可及的梦想,可生活的残酷让梦想变成了天边云彩不可触摸。他们也希望自己,可以是那能够对景作诗,出口成章,在朝堂上挥洒肚中笔墨,实现心中大志的读书人。

虽然现实不曾让土匪如意,但他们把这些曾经的梦化作了对书生的敬重。大多数土匪不会对书生动手,因为书生赶考曾是他们的向往,虽不能至,然心神往之。如果社会形成了一种尊师重儒的风气,即便是脾性顽劣之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甚至被教化。

三,规矩不能乱破

上至国家,有律法约束民众,下至企业公司,也有规矩约束员工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若人人做事随心而动,那么行业就不要发展了,因为迟早乱套。即便以抢夺钱财谋生的土匪,他们也会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据说古代的土匪曾有“十不抢”的规矩,这规矩定下来就不能破。一旦任性破坏规矩,轻则被同行语言侮辱,重则会直接断送性命。而这十不抢的规矩中,有一条就清楚明白地写明,不能抢夺书生盘缠。

这个规矩之所以会存在,很可能曾经有劫匪在书生那里吃了大亏。可能曾有书生被劫,后科举高中当了大官,下令抓捕肃清劫匪团伙,所以土匪会立下规矩警告后辈。

四,小心驶得万年船,书生惹不得

土匪们平日里的生活也是战战兢兢,他们要定时转移基地以免被官府抄了老家。这打家劫舍的活,要是不斩草除根必定树立众多仇家,所以土匪平时还要躲避仇家,怕被人报复。这书生进京考试,是他花费十几年的光阴才争取来的“改命”的机会。

要是被土匪这些流氓阻拦,影响了他们的科举考试,他们会咬牙切齿立志报仇的。而且考生这个群体很有义气,有人受难大多数肯定会拔刀相助。特别是书生这个群体,他们聪明有智慧,心中有谋略,若他们团结在一块针对土匪,他们有百般办法让他们付出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者有考生朋友以后中第当了官,也可委托朋友肃清当时的土匪。虽然大多数考生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但他们的智谋却可匹敌百万雄师。所以土匪要是惹了考生,那可真是后患无穷。被抓进牢里或者成为苦役,都是常人难以忍受之苦。

而且土匪犯下的错,很多时候会祸及家人,所以不惹考生才是明智之举。书生在古代地位甚高,在快要举行科举考试的那段日子,官吏们会整顿当地的流氓土匪,加强护卫治安能力,保证考生们的一路安全。许多重规矩的土匪团伙,也知道不能对考生下手。

总结: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十分重视读书人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人才是推动一个王朝,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只有形成尊重读书人,尊重人才的氛围,那么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建设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就能明白人才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