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吃饱饭"的问题却浮现了出来。

清华大学教授钱易就曾表示担忧:"如果中国平均每4人有3辆汽车,人们的吃饭问题将重新被考虑,该担心的还是吃饭的问题。"

很多人会以为这样是危言耸听的说法,但粮食是需要耕地种的,如果按照4个人中3个人拥有汽车的说法,那就意味着土地分配会出现问题。

01 建国早期的农业发展

"民以食为天",毫无疑问的是,只有人民能够饱腹,社会才能进步。

我国虽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却长期面临着吃饭的问题。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就曾说:"吃饭的问题是中国最首要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因为各种原因,从未能够得到真正的解决。"

事实上,就当时国内粮产的数据而言,全国共计粮食产量仅有1.132亿吨,但整个国家的人口却高达5.4亿人,根本无法解决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建立后,农民们开始交农业税,因为国家分地,所以也没有引起农民们的抵抗情绪。相反为了建设新中国,他们甘愿选择吃点亏,也要站在支持的一方。

在国家把农业税取消以前,很多农户交完税后家里都没有东西可以拿出来过新年。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们还经常自发进行义务劳动,修建公路、治理河道等民生需求都不在话下。

可以说,新中国就是靠农民们撑起来的。

据统计,当时农业税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十,可谓是国内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更是国库的主要收入。

到了1953年,国家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且实施合作社模式,以"入社自由,退社自由"的口号,吸引农户们合作种植,以此来提高产量。

从几十户到百户,粮食产量在不断地提高,国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万人合作社计划,俗称"人民公社"。本以为可以大丰收,结果迎来的却是产量急剧下滑。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天灾。

伟人的贴身卫士李银桥在《历史的真知》一文中说道:"北京的春风肆虐着,那风是无情的,带来了一股又一股的饥饿,到处都是饥不饱腹的景象。"

回顾那段历史,总是令人觉得震撼,很多人为了充饥,啃过树皮,吃过泥巴,用尽一切办法生存下去,却始终没有放弃建设祖国的念头。

不过,其中最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入社自由,退社自由"的口号取消了,虽然国家扩大了公社规模,但这种措施明显打击了农户的积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挥在《"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中写道:"通过强制入社,农户们的生产资料被剥夺了,甚至生活的根本都不见了,从房子到个人财产,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留的下来。"

在1962年以后,国家认为人民公社的弊端太大,于是便取消了这种模式,反倒采取分化分流的方式,建立小合作社模式,并且延续了10多年。

尽管从生产效率来说,这种方式并不是最高效的,但也挽回不少的产量。

02 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如今流行一个词叫做"顶层设计",听起来十分前沿。然而,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其原始动力却是"农民饿着肚子"。

农民们,成为这场革命的先行者,尽管那时候的政策根本没有指导方针,更别提前人的宝贵经验,但他们就是以"淳朴"的形象站了出来。

在家庭联产承包到位后,"外出打工"、"搞副业"成了时兴的东西。

大批的农民放下了手中耕地的劳具,投身于城市当中,成为了当地的工人,后来社会上有了统一的称呼,管他们叫做"农民工"

在城市的建筑工地上,干活的工人基本都是从农村来的,他们不受人待见,但也只是辛辛苦苦的搏命挣钱。

他们顶着夏天的酷热,严寒的冬日,有时候还得加工到深夜。

在"农民工"的帮助下,城市的地貌开始日渐美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辛苦修建出来的高速公路,把一座又一座城市连接了起来。

当然,农民的贡献绝非仅在工地上体现,在各行各业都有着他们的身影。可以想象,如果离开了这些"农民工",改革开放的脚步都会被严重的拖缓

1980年前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高达9亿之多,耕种面积约19亿亩。但由于农村人口大量的流失,当时中国的粮食生产及消费状况仅仅能够维持温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国家大范围推广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了1988年的时候,全国已经有近一半的稻田都种上了袁隆平的水稻,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吃饱的感觉。

在那个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

萝卜、大白菜已经把餐桌的位置让给了其他的农产品,甚至在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中,一年四季都能装满新鲜的水果。

1993年,随着粮票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新的饮食时代即将到来。

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桌的红烧肉,在那时候已经家常菜,以往市场难求的海鲜食品,也开始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据统计,富裕起来的国人们,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

随着生活的富裕,传统的中国菜已经很难再满足人们的胃口了。在这种趋势下,法式牛排、意大利披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外来美食纷纷进军国内。国人们不需要再大费周折去海外品尝美食,大街小巷坐落着的各式各样的风味餐厅。

进入21世纪,牛奶的发展迎来了巅峰期,各类品牌商的纯牛奶、脱脂牛奶数不胜数,而过去不讲究食物鲜美的国人们,如今在市场上的眼光也开始变得挑剔。

中国人的饮食观念,在21世纪的初期,成为新的转折点。

03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如今,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有着巨大的突破,一跃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粮食出口国。

但有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在于,种植水稻需要广袤的耕地,而发展经济同样需要。

这其中,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未来粮产最大的因素。

一 :汽车越多,土地就越少

杂交水稻的优势在于,在广袤的耕地上能收获更多的粮产,而汽车数量一直在增加,相应的配套设施自然也会增加,广袤的土地就会被占有

停车场、加油站、公路修建等等,一系列与汽车相关的建设都会拔地而起。

要想在庞大汽车数量下保证道路交通系统的正常运作,就只能牺牲用于农耕的土地,来换取交通服务的便利。

并且,尽管我国的国土面积也不算小,但相比其他国家,我国的人口数量过于庞大。如果按照中国每四个人中有三个人拥有汽车的设想,土地的人均占有量就会变得更小,要想一个农民养活多个家庭,这样的要求是很难实现的。

当然,国家必然会宏观调控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也无需过于担心这样的预测。

二 :汽车会带来环境破坏和污染

如果回到前二十年,站在乡村的大山区里放眼望去,你能看到大片的密林和耕地。

现如今的乡村,每户人家小别墅盖起,道路旁停满了汽车。这些汽车,每天都要排放各种的有害气体,不仅有损人们的健康,而且对土地资源同样带来危害。

如果连种植粮食的农村都被这些汽车的排放物给沾染,久而久之,粮产区的土地必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带来食品安全隐患。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社会,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除了土地资源的问题,粮产也同样备受关注。在汽车排放气体的危害下,高粱会生长得十分缓慢,产量自然就会严重下降。

正如钱易教授所说的,我们就应该要适合我们的国情来消费。也许,现在挽救还不会太晚,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未来注定会普及新能源汽车,人们吃饭的问题,总有一天是能够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