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将希特勒脸谱化,那就无法解释在他走上权力之巅的过程中,德国为何一再沉沦堕落。希特勒一个人的疯狂,又为何有整个德国的举国癫狂作为背景。

撰文〡叶克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画报出版社的“萤火虫”书系,主打“轻阅读”,强调历史的趣味,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铺陈历史。系列的第六本——《战争中的希特勒》,便以这样的“轻阅读”方式,还原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希特勒。

其实我一向不喜欢所谓“读图时代”的说法,它本质上是为阅读懒惰而开脱。但像“萤火虫”书系这样,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与图表作为文字的辅助,便极适合入门级读者。

作为20世纪的人类最大魔头,希特勒永远都无法被完整书写。他身上有太多谜团,也有太多时代叠加的因素。这个没有政治经验和背景的人,在十几年间攀上德国的权力高峰,又动摇了整个欧洲的文明根基。

在《战争中的希特勒》一书中,希特勒的早年生活、向权力之巅的攀登和征服欧洲的野心,一一呈现。

书名:《战争中的希特勒》

作者:艾米·贝斯特

译者:刘宇飞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定价:65元

开头的“十大决定性时刻”,罗列了希特勒加入纳粹、啤酒馆暴动、华尔街崩盘、长剑之夜和刺杀希特勒行动等。这些足以改变历史的时刻,却都带着极大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虽然历史无法重写,但难免让人想象: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时刻,个体命运与大环境出现些许偏差,希特勒乃至世界,是否会因此改变?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曾说过,自己是命运选中来领导德国的人。但每个历史人物的命运,都并非完全依靠“我的奋斗”,难免外力作用。希特勒便是如此,他人的行动和大环境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价值观愈发扭曲,直至变成恶魔。

《战争中的希特勒》里并非只有简单的资料堆砌与铺陈。如果只是将希特勒脸谱化,那就无法解释在他走上权力之巅的过程中,德国为何一再沉沦堕落。希特勒一个人的疯狂,又为何有整个德国的举国癫狂作为背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战后的德国,经历了巨大的屈辱。民族主义的高涨,给了希特勒崛起的空间。19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让整个西方世界陷入大萧条,美国等相继叫停对德贷款。

1929年底,约150万名德国人失业。到了1933年年初,这个数字激增到惊人的600万。德国也因此政局动荡,给了希特勒与纳粹可乘之机。

如果只看表面上的“政绩”,希特勒简直无懈可击。他走上权力巅峰后,曾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而且这个承诺在1938年已经实现。希特勒还通过妇女回家主持家务、扩军和扩招公务员等措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失业问题。他还监督了德国历史最大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坝、高速公路和铁路等。当然,这一切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但人们终究是短视和容易被欺骗的。

谁也无法否认,在背后支撑希特勒的,其实是德国的六千万普通收入者。一个细节说明了这一点:1937年,纳粹进行战前最后一次税收改革,将个人所得税增加50%,数字看起来极其严苛,但却未引起民众的反弹。原因很简单,按照德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只有26%的人群需要交税,大多数德国人根本不在意这事儿,反倒因为纳粹德国提供的各种战时补贴,而对暴政更加拥护。

对于犹太人而言,纳粹德国是人间地狱,但对于当时的德国人来说,希特勒许诺的不但是乌托邦,也有实实在在的福利与好处。当然,这种福利是掠夺而来,当犹太人被驱往集中营并遭杀害时,纳粹德国会将他们的财产用于财政支出,甚至直接补贴给德国人。而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也会在占领国大肆掠夺以补贴德国本土。

在物质保证的同时,却是教育、思想与文化领域的全面钳制。戈培尔治下的教育和宣传部,唯一主旨就是贯彻希特勒精神,所有文艺创作不能偏离这一方向,媒体必须遵守唯一的舆论目标,纳粹对科学家和文艺工作者的迫害也从未停息。

当人们批判希特勒的罪恶时,又是否想过,是什么让德国人陷入这种举国癫狂,对所有不合理都熟视无睹呢?

当然,《战争中的希特勒》最侧重的仍是战争部分,通过文字与图片,还原二战中的各种重大战役和军事时刻。从早期的闪击战策略、成功侵略英国,到对巴尔干迟到的突袭,还有对苏联的进攻、巴巴罗萨行动,直至柏林最后之战。“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在很多时候不过是一句口号,战争中的你死我活与命运天平的倾斜,才决定了最终的走向。

在这个过程中,希特勒也从“无所不能”走向备受非议的境地。但正如书中所说,人们对希特勒领导力的判断主要来自各位将领的描述。在战争失败后,他们对希特勒也大肆指责和批评,但这未必是历史的全部。

书中也提出了许多假设性问题,比如德国如果真的击垮苏联,历史将会走向何方?这真是一个好问题。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