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垓下打败项羽后,在洛阳大宴群臣。刘邦问大家自己为何能打赢项羽,高起、王陵总结是因为刘邦虽然傲慢但不吝封赏,项羽虽然礼贤下士但舍不得封赏。意思是刘邦会来事,项羽只会打嘴炮。

刘邦自己总结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这就是“汉初三杰”最早的由来,刘邦把他们三位概括的相当准确,善于用人者必然善于识人,刘邦是最了解他们三人才能的人。

萧何,是三人中最早跟随刘邦的人。刘邦还未起家时,萧何就和他关系很好,尽可能的照顾他。刘邦起事时,萧何是带着全族参与了进来,对刘邦的起步至关重要。

刘邦西入关中后,萧何收集了咸阳馆藏的户籍档案、经济地理资料,在楚汉之争中有了很大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出川后,萧何一直镇抚关中,制定法令制度,给前线的刘邦提供物资和兵员保障。刘邦在前线屡败屡战的坚持了四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萧何能在后方给他撑着。

天下大定后,鉴于秦末暴政和楚汉之争后经济的萧条和百姓生活的艰难,萧何制定了以黄老思想为核心的休养生息国策。汉朝此后沿用了几十年,使得国力渐渐强大。

萧何还有两件功劳——推荐韩信和策划杀死韩信。推荐韩信使得刘邦有了逐鹿天下的王牌,策划杀死韩信为刘邦除了后患。

张良,韩国相门之后,刺杀过秦始皇,后来改学兵法韬略。秦末大乱后,张良不忘初心,一直致力于复辟韩国,但韩王终究被项羽杀死。张良此后便一心辅佐刘邦。张良辅佐刘邦进军关中,尔后在闻名遐迩的鸿门宴中让刘邦免于致命一击。刘邦入蜀后,献计烧绝栈道。

刘邦彭城战败后,力荐韩信独立带兵,北伐诸国。尔后,一直留在刘邦身边,一边缠斗项羽,一边布局天下、合纵诸侯。鸿沟之后追击项羽,联合韩信、彭越、英布合围项羽,乃至最后定都长安,都是张良的谋略。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献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战而入主关中。是蜀中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战略突围,后世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未入关中一步。刘邦彭城战败后,韩信临危受命,独自带兵。以“木罂”灭魏,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灭赵,以沙囊蓄水灭龙且二十万楚军精锐。灭魏、亡赵、收代、并齐,一统黄河以北,尔后率大军合围项羽,指挥诸侯联军策底终结楚汉之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人若论功劳大小,首推韩信。时人谓之“功高无二,略不世出。”,萧何在楚汉之争中的功劳,相当于打了一个基础,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后方。张良在楚汉之争的作用,制定了正确的方针策略。但是只有他们二人,刘邦无论如何赢不了项羽。因为这些工作搞的再好,面对项羽这样一个军事天才,也能用军事手段摘取你所有的果实。彭城一战时,刘邦五十多万大军不可谓不强,项羽不可谓不被动,然而几万铁骑便能让刘邦的优势化为泡影。鸿沟议和后,项羽众叛亲离,不可谓不被动。刘邦按照张良的策略继续追击,却反而被项羽反戈一击,又差点被灭。

可以这么说,即便没有萧何、张良,别人做的也差不到哪去。单单一个陈平,就能政务谋略皆能胜任。不至于因此有决定性的影响。

可若没了韩信,刘邦必败。

楚汉之争,一边韩信以弱势兵力灭魏、赵、代、齐。另一边是刘邦不断地被项羽摁着打,一次都没赢过。刘邦自己赢不了不算,先后两次在韩信胜利后,跑过去盗取其精兵。

没有韩信,北方诸国至少不会这么容易都打下来,魏国还好说,赵国有陈余的几十万大军, 强齐就更不用说了,项羽死磕了多少年也没彻底拿下来。韩信一直是手提弱旅,一路所向披靡。龙且那二十万大军被韩信所灭,其实已经伤到了项羽的元气。

垓下一战,若是没有韩信,则还是彭城之战的结果。

萧何、张良功劳虽大,致胜的王牌其实是韩信。没了萧何张良,刘邦这仗很不好大,甚至丧命,但没了韩信,是不可能打赢的。

那萧何、张良呢?萧何食邑万户,刘邦曾让张良自选三万户当食邑。二人功劳高下立判。最后在韩信已经封王,张良只要了一个留侯的情况下,刘邦对诸臣分封,以萧何为第一,曹参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