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只是随着国内金融业的发展,近些年银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可能就是由过去单纯的存取款,变成了各种理财产品横行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种现象,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欢喜的是银行这些产品的推出,给大家提供了多个选择,让自己手里的资金跑赢通胀,成为了一种可能。忧的呢,则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太“能说会道”了,家里的老人原本只是去存个款,最后却变成了什么理财,结果不仅没赚到利息,就连本金都赔了一些。

好在随着官方监管的加强,以及民众意识的加强,这类被动“存款变理财”的例子越来越少。甚至,很多人在了解了银行的一些理财产品后,反倒加大了这方面的兴趣,主动选择了理财。

只是,就在人们兴趣大增之后,部分人们最感兴趣的理财产品却被官方“叫停”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种清零、一种停发

要说银行理财产品中,最受普通老百姓欢迎的,一种是保本型理财,另一种则是结构性存款了。但就在近两年,多家银行的保本型理财被清零,即便依然在发的,也表明在年末即将清零。

至于结构性存款,虽然还有一些银行在发,但同样有很多银行已经停发。这种变化让广大储户猝不及防。

很多人在多方询问之下,才知道银行之所以这么做,原来是官方“发话”了。

官方这么做的背后原因

早在2018年初,央行就发布了资管方面的新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不得刚兑保本保收益”。换言之,就是理财产品必须投资者自负盈亏、净值波动以及风险实时出清。

而在2019年,官方又下达了一则通知——规范结构性存款。原本以此种存款来取代结构性存款的用户,想必心中又是凉了半截。

其实,官方之所以这么要求,主要原因就在于如今国内金融行业的竞争逐渐增强,其中银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银行为了加大本行的吸储能力无所不用其极,比如什么给员工下达指标、许诺储户高收益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行为,对存款市场的秩序是一种极大的“挑衅”,所以官方不得不规范某些银行的“揽储利器”,比如上文提到的保本型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

结语

虽说事出有因,但这两类产品的“退出”,还是有民众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手里的钱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在这里,巴哥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在下方留言讨论一下看看,或许能有不错的收获也不一定?

本文由巴哥说财经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