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大事,因此佛教将这四件大事一起总结为“苦”。从这个角度上看,“如何才能不生病”显然是一个无解的命题。疾病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摆脱了疾病也就摆脱了生命。每个人面对生命和疾病的态度,也许就是最可行的养生之道。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难发现有些人很少得病,即使病了也很快就能康复。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人在一生中是不可能不得病的,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尽量少得病,即使得病也要尽量将其控制在萌芽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一个人之所以会生病,基本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中寻找原因:一是遗传基因,二是环境污染,三是生活习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能找到生病的直接原因,因为疾病的发生往往是上述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想要尽量少得病,还是要从“预防”做起。当今社会,威胁现代人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主要是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和恶性肿瘤。这些疾病的发生,都有很强的遗传倾向。凡是直系亲属中患有上述疾病的人,都应该在这些疾病的高发年龄到来之前,接受定期的专项体检。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不少人都有希望获得完全康复的机会。

面对环境污染,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做好防护。重污染天气里外出,戴上基本的防雾霾口罩是必须的;注重饮食卫生和饮用水的清洁,是防止病从口入的主要措施;在特殊污染环境中工作的人,特别需要做好职业防护;在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季节,更要掌握科学的防疫措施。当然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就是注重营养的均衡。坚持食物的多样性和清淡的饮食习惯,是所有养生之道的基础。据专家推荐,每天要吃够12样食物,每周要吃够25样食物;烹饪食物要少盐(<6克)、少糖(<25克)和少油(<25克);每顿饭吃到七分饱就可以了。这些都是具体的建议,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适合自己的方法。

其次,就是多参加体育锻炼。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定期参加体育锻炼对保持身体健康、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至关重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成年人应该每周参加15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也就是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参加体育锻炼,应该按照量力而行和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要避免运动损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还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过激的情绪表达和焦虑的心理状态都会损害身体健康,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是一切健康的前提。对于中年以后的人们来说,还应该正确面对身体机能的衰老,很多事情真的就不能像年轻人那样争强好胜了,学会与自己的身体“讲和”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养生没有秘方可言,大多数都是常识,只是很多时候让人感到知易行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