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主要有三股力量在争夺天下,其一是明朝,其二是满清,其三是李自成的大顺起义军。满清之所以能成为最后赢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计谋得当,坐山观虎斗,尽收渔翁之利,而悲催的崇祯帝和李自成则上演了两败俱伤的鹬蚌相争。

其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明朝也曾有机会不做牺牲的鹬蚌,而做得利的渔翁,但是,崇祯帝却主动放弃了。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已经兵临北京城下,崇祯帝心知大势已去。但就在胜败已定时,崇祯帝却意外收到一封来自李自成的“谈判信”。

李自成的举动很让人费解,他明明可以一举攻破紫禁城,推翻明朝,取而代之,但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派投降太监杜勋携密信代表自己与崇祯帝谈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封信中,李自成向崇祯帝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割西北诸地给李自成;第二,昭告天下,封李自成为西北王;第三,出银百万两,犒赏大顺军。

(出自《小腆纪年附考·卷四》,原文为: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谒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从《小腆纪年附考》的记载中不难看出,李自成的这封信,其实质是请求招安。因为,在向崇祯帝提出了上述三个条件的同时,李自成也许下了三个承诺:第一,只要你答应三个条件,我立刻撤军退守到河南;第二,我愿意出兵为朝廷平定其他农民起义军;第三,我还可以出兵攻打辽藩后金军,即满清军。

但与此同时,李自成还格外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出兵助战可以,但我不奉诏觐见。

平心而论,李自成的这三个条件和三项许诺,其实对崇祯帝来说,也算是合情合理,利大于弊。毕竟,当时人家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有的选已经非常不错了,更何况,让李自成去打满清军,无异于让明朝的两大对手相互残杀,相互消耗,而崇祯皇帝既不用亡国,又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我们的崇祯皇帝偏偏放弃了选择,也放弃了最后的机会。他看到李自成的信后大怒,破口大骂,誓死不从,然后跑到煤山上吊殉国了。大明就此灭亡。

从李自成请求招安,到崇祯拒绝招安,这两个人的做法都非常令人匪夷所思。那么,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说李自成。

李自成请求招安,充分暴露了他胸无大志、小富即安的小民思想。同样是出身社会底层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同样是推翻了前朝建立了新政权,李自成之所以没能像朱元璋一样开创百年基业,正是因为他目光短浅,没有摆脱小民思想。

李自成起义造反,最初并非想君临天下、造福百姓,而只是为了尽享人世繁华。若能做个偏安一隅的诸侯王,他已经非常满足了。真要让他治理整个天下,他既没有那个野心,也没那个信心,更没那个能力。所以,在眼看要成功之时,他却只想要正统皇帝给他个合法身份,让他能够名正言顺地回到西北老家,实现他狭隘的人生愿望。这就是李自成。

再说崇祯帝。

崇祯帝拒绝李自成的条件,原因是多重的、复杂的。

原因一:

明成祖朱棣在临终时曾有言:“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礼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这则祖训后来演化为更为后世熟知的: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诚然,明朝虽然盛产昏君,但明朝的皇帝确实个个都骨头硬、有气节,崇祯皇帝更是如此。虽然当时的现实情况是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帝无路可逃,但是,毕竟李自成是反贼,而崇祯帝是君王,纵然是死,崇祯帝也决不愿意向逆贼妥协,这是崇祯帝的内心底线,也是他拒绝李自成的主观原因。

原因二:

从客观上看,李自成提出的三个条件崇祯帝确实也是比较难做到。割西北、封西北王、犒赏百万军饷,这三个条件翻译过来那不就是割地、赔款吗?这明显与明朝祖训相悖。

更重要的是,崇祯皇帝在短时间内根本拿不出百万军饷。崇祯末年,明军在前线之所以节节败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军饷不足,粮草不济。为了解决军饷问题,崇祯帝已经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号召大臣捐款“助饷”,但结果却是没有一个大臣愿意倾囊相助,以解国难,而那时崇祯帝需要的军饷也不过是一百万。同样的一百万,之前崇祯帝拿不出,此刻就更拿不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三:

除了以上原因,李自成最后的补充条款(出兵助战可以,但我不奉诏觐见)也让崇祯帝疑虑重重。不愿意奉诏觐见,就说明李自成并非诚心归附,他实际上是想完全脱离明朝在西北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不觐见就是不对崇祯行君臣之礼。对于这一点,崇祯皇帝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因为如此一来,崇祯皇帝就不得不背负丢失国土的罪名,这对他来说,比死还羞辱。

总结:

纵然崇祯帝确实面临如上诸多难处,但他当时的选择仍然过于偏激。笔者认为,崇祯皇帝完全可以借此机会与李自成谈判,至于条件,可以重新制定嘛。割地不行,先封个西北王还是可以考虑的嘛,一百万没有,先给个三十万嘛,只要你退兵,只要你去帮我打满清军,只要给我喘息的机会,只要还有博弈的可能,未尝不可以一试。

追根究底,还是崇祯皇帝过于固执、过于硬气,作为帝王,这既是让他名垂青史的优点,同时也是让他成为亡国之君的致命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