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无疑是诗的巅峰,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留下了许多精彩绝伦的诗作,更有李白、杜甫这样难以超越的伟大诗人。在唐诗面前,任何朝代的诗作都会显得暗淡无光。但是宋诗的水平也是极高的,只是被宋词灿烂无比的光辉所掩盖住了,像苏轼,陆游,杨万里,朱熹等人的诗写得也是极好的,并不比唐诗差。

清代著名学者赵翼曾说:“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后人震于东坡之名,往往谓苏胜于陆,而不知陆实胜苏也。”对于苏与陆谁更胜一筹,我们不去讨论。但在宋诗中,陆游有着极高的地位。为什么这么说昵?一是陆游创作的诗很多,创历代文人之最;二是陆游诗中有很多千古佳句,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所写诗近万首,以及大量的词,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高。他的诗前期多为爱国诗,批评投降主义,主张抗战杀敌,收复故土,统一中国,慷慨激昂,雄浑豪放;后期多为田园诗,清新雅丽,平淡自然,有“小太白”之称.。

陆游虽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却仕途坎坷,饱经磨难。公元1153年,二十八岁的陆游满怀壮志的参加进士考试,却因秦桧的嫉恨未被录取。秦桧病逝后,陆游的仕途有了起色,但始终担任着不大不小的官职,而且还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时常被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陆游一生都在为梦想而努力,虽然充满着艰难险阻,但却从未放弃。公元1210年,走到人生尽头的陆游,在临终之际,留下了绝笔《示儿》作为遗嘱,诗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令人为之感动。

小编今日与大家分享陆游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人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可以说,这短短的四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是诗人于庆元五年(1199年)于山阴写给小儿子陆聿的,此时陆聿二十一岁,正值“少壮”。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句,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全诗通过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诗人从古人“学”、“问”不遗余力的经验中引出议论,告诫儿子,要想老有所成,一是莫负年华,应在年轻力壮时苦下功夫;同时不能仅以书本知识为满足,而应注重“躬行”。这首诗不仅包含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要珍惜时光,趁着年轻努力学习并坚持不懈。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死读书。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