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身在江湖就有风险。

在投资领域防范风险方面,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资产配置理论。

资产配置大家可以先简单理解为分散投资。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投资一家企业,这家公司一旦倒闭,你受到的损失将非常大。

很快有聪明的人反应过来说,那我多投资几家不就行了。

也不一定,比如你投资的几个企业都是跟养猪有关的,一旦发生猪瘟,整体养猪业必须断臂求生进行灭猪,那么你投资的所有企业仍会损失惨重。

那就更分散?试试这投资一点,那投资一点。

这个时候,所谓的宽基指数基金投资理论就出现了。它把各种行业各种公司都买一点,这样风险就更小了,因此,甚至有人推导出指数基金不死。

正所谓鸡蛋不能放在同个篮子里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科维茨在他的学术论文《资产选择:有效的多样化》中,首次应用资产组合报酬的均值和方差这两个量化指标,从数学上明确地定义了投资者偏好,并以数学化的方式解释投资分散化原理,系统地阐述了资产组合和选择问题,标志着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简称MPT)的开端。该理论认为,投资组合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一个投资组合是由组成的各证券及其权重所确定,选择不相关的证券应是构建投资组合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意思呢,就是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股票,债券等各类资产的配比。

在马科维茨因为该理论获得诺贝尔奖之前,证券投资之父格雷厄姆因饱受股灾和大萧条之苦,在贡献了经典价值投资的理论后,其实还给了另一个容易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建议,即股票投资不超过所有资金的75%。

股债配比的上限是3:1,这保证了在证券市场大幅下跌时,手头上仍保留了一丝东山再起的火种。

后人也由此基础上,配置各式各样的底层资产进行再平衡,可以做到在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降低风险,并引出了另一个经典结论:

资产配置多元化是投资的唯一免费午餐。

近年来,最大的风险对冲基金是达里奥创立的桥水基金

达里奥发现,虽然股票在表现好的时候的涨幅很可观,然而在下跌时也很卖力。

按照传统经典的股债各配置一半的50:50比例的情况下,资产90%的下跌波动都是因为股票引起的。

达里奥想到了一个解决思路,既然各类资产贡献的下跌风险是不同的,那我根据这个下跌的预期来分配各资产的仓位,给予各资产相同的风险权重,所以这个策略叫做风险平价。

至此,全天候策略诞生,因为股票贡献的下跌幅度大,所以低配股票,债券的下跌更小也更平稳,那就将大部分仓位都给债券。

聪明的读者一定想到了,如果将大部分仓位给债券的话,收益率也将更贴近债券,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吸引力。

达里奥也知道,那怎么办?

达里奥的解决办法就是给债券加杠杆。

大部分时间里,债券的风险是隐藏的,很少暴露,但聪明的读者一定想到了,债券也总会有出事的时候,风险一定会有,比如通胀抬头的时候,债券大跌,这时债券加杠杆的全天候策略就会非常尴尬。在过去数年中,全天候确实遭遇了债券风险,也有了并不好看的回撤。

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风险点。

系统风险。

在世间的我们避无可避。

2020年第一季度的新冠疫情,无疑给所有投资者上了深刻的一课。

全球资产,包括但不限于美股、美债、黄金、原油等资产均遭受到了无差别的抛售,即使当时债券也可以算是避险资产,全天候策略基金最大回撤居然也高达21%。

中国投资者比较幸运,政府的防疫,恐慌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多久,但2月3日假期后首日开盘的巨大跌幅也是让人胆战心惊。

给力

来讲一下为什么看起来更安全的资产为什么也不安全。

以国内为例,股灾的时候,投资者因为对未来有极度悲观的预期,持有股票的投资者纷纷卖出股票,持有基金的投资者纷纷卖出基金,因为原先涨的多股票下跌的风险更高一些,大家优先卖这类,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每天的涨跌幅限定是10%,所以这类股票瞬间就被干了跌停板,同时还有巨量想要卖出的投资者。

这时股票投资者手上有没怎么涨的股票,相对更有价值,本身大幅下跌的可能较小,投资者本意也并未想要卖出,然而想卖的股票已经跌停,无法卖出,但当时的投资情绪实在太悲观了,投资者想的是如果下个交易日想卖的股票仍卖不出,资产就一定又会缩水,于是为了尽量使整体总资产下跌的更少,投资者决定抛售这些还没跌停,尚存流动性的股票。

基金公司也一样,为了应对大额赎回,不得已要卖出投资组合中的部分资产,然后很多股票已经跌停没了流动性,但基金合同又有契约要求,比如投资者资金必须下个工作日到账,无奈之下,只好也开始抛售流动性更好的大盘股。

总结一下,股灾中大家看到的是,一些非绩优股或者前期涨幅巨大的股票最先跌停,接下来跌幅更大并不是业绩一般或者前期涨幅第二梯队的股票,反而是绩优股,大盘股这种流动性更好的股票。

所以当有灾害,疫情,战争等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是不是好资产一点也不重要,哪类资产还能卖出去,那就卖它,无论它是债券还是黄金,卖它卖它卖它!

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说白了是利用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小于100%,各资产不会同时下跌,从而降低组合的风险。

但真到危机时,所有老板都带小姨子跑路了,那原价100多的资产通通20块甩卖啊。

无论之前资产的相关性多低,这个时候相关性都趋近100%。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标普500,大宗商品,高收益债等等等等,几乎所有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迅速飙升到大家一起跌,跌跌更健康,甚至被当做避险资产的黄金也从7月的1000美元跌到11月的700美元。

鸡蛋虽然没有放在同个篮子里,但这些篮子都在一辆高速行驶的货车上,车翻了,所有鸡蛋无一幸免。

即使马科维茨早已认识到投资组合理论无法避免系统风险,但实际情况实在太残酷,太过血腥,惨不忍睹。

然而现在金融机构在大肆推广的仍是该理论。

原因也很简单,看起来暂时并没有更好的办法。

微小的进化也是进化。

既然大类资产之间的分散化已经求而不得,新的思维风暴已然出现,包括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提出,要不从策略的角度试试?

如果有不同的策略赚取的是不同特征的价格变动,那收益的非相关性就有可能,资产的风险控制也有望得到一个更好的答案。

比如有的策略是大涨能获利,有的策略是大跌能获利,有的策略不涨不跌能获利,有的策略无所谓涨跌,靠套利获利。

如此是不是可以将资产配置改为对各类有不同预期的策略进行配置,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