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荒杂谈

(本文为拾荒杂谈原创,抄袭必究,欢迎转载!)

历史就像一个顽童,他总会在正经运转的过程当中添加一些恶趣味,似乎这样才能让历史看起来更有趣。而他最为常见的施展恶趣味的方式就是喜欢“一山容二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在中国近代史时期以至东亚近代史时期,这种恶趣味的体现最为明显,因为此时期出现了两位不同政权的“名相”,他们分别是各自政权当中最杰出的人才,同时他们之间也曾进行过面对面的“激烈斗争”。这两位就是晚清名臣李鸿章和日本名相伊藤博文。

鉴于近代历史以及民族主义的原因,很多人对伊藤博文的评价并不高,但如果刨除民族眼光,以纯粹的观察角度来看,伊藤博文堪称是日本近三百年来的第一人

初出茅庐

公元1841年10月16日,在日本山口县一户贫穷的农家院落内,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如果按照当时日本阶级固定的情况来看,这个婴儿日后若没有奇遇,这辈子顶多就是子承父业,做一个普通的农户。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婴儿将会成为改变日本历史,让日本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名相——伊藤博文。

首先改变伊藤博文人生的是一位来自于日本下级武士家族的人,名为伊藤武兵卫。在日本,武士道一直是被世人崇敬的,而兵卫就是武士道体系当中的下级武士,虽然算是最低级的武士阶层,但和农户相比则是云泥之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伊藤武兵卫曾经就担任过幕府亲卫士兵,故称为武兵卫(一说是其父祖辈担任过兵卫)。伊藤武兵卫年老无子,恰逢伊藤博文的父亲十藏来家里帮工,时间久了,武兵卫便将十藏收为养子,以继承家产和地位。因此伊藤博文也随之改氏为伊藤。入主伊藤武兵卫家族是伊藤博文从农户向上跳跃阶层的一个重要起点,这个起点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让伊藤博文就此可以拥有和上流社会接触的资本。

最直观的好处就是伊藤博文可以念私塾,之后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而得到了去英国留学的机会。从这里开始,伊藤博文完成了阶级质量的跨越,一步成为知识精英分子。之后的伊藤博文借助这个身份很容易就入驻了家乡长州藩藩主毛利敬亲的幕僚府。

在任毛利敬亲幕僚之时,伊藤博文曾劝阻藩主暂缓“攘夷”政策,先“安内”推行王政,否则必将受到两面夹击,但毛利敬亲兵卫没有听从建议,结果导致后面兵败。而伊藤博文通过这般有远见的见识迅速闻名于各大藩府。

推行新政

在长州藩的这段时间内,伊藤博文逐渐意识到了日本幕府制对于日本建设现代化的阻拦有多重,所以当日本上层开始决心“倒幕”的时候,伊藤博文迅速发出响应,并从中出力。

1866年1月,倒幕联军成立,1866年8月,幕府军被倒幕军击败。1867年10月,日本天皇从幕府将军处获得“大政奉还”,继而宣布废除了持续千年之久的日本幕府制,并于第二年改年号为“明治”,明治元年即为1868年。

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明治维新”终于来临。

明治元年年初的时候,伊藤博文就因为在倒幕军中的优秀表现而被选取进入日本朝廷政坛,任外交官员,从此开始了他的辉煌仕途。

明治二年至四年,伊藤博文担任大藏少辅和民部少辅(类似于清廷户部侍郎),通过外国协助,建造了日本第一条近代铁路,并提议建立新的货币制度。

明治六年,伊藤博文担任工部卿(相当于清廷工部尚书),大力建设近现代工业,例如煤矿和造船厂等。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伊藤博文进入了明治政府的核心,同时也开始显露了他的野心——不希望止步于岛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治十一年,伊藤博文担任内务卿。成为实际上“明治维新”的推行人和决策者之一。

独步政坛

从今往前推三百年,日本历史政坛上还没有哪一位能像伊藤博文这般升迁之快,处政之稳。从明治元年时期,伊藤博文开始出任政府官员,到明治十四年,明治天皇内阁当中已经形成了两个巨无霸首相体系,一个是大隈重信体系,而另一个便是伊藤博文体系。如果从日本改进派的情况来看,这两位领头人都是属于同一派系,同一阵营,即主张将日本政体重新改进,将日本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国家。但大隈重信和伊藤博文之间还有一个难以消除的隔阂,使得二人必须只能存在一个,这个隔阂就是大隈重信是激进的改革派,而伊藤博文是保守的改革派。前者想用十年时间彻底改变日本积弱的现象,而后者却考虑到列强的实力,认为非四十年而不得成。

大隈重信

最终伊藤博文通过政治手段最终将大隈重信挤下了政坛,成为明治十四年到明治二十三年期间绝对的政坛领袖。(之后伊藤博文被自由党击败退任首相,旋即自己又推荐了大隈重信以接替首相位置)

改宪立制

上面说过大隈重信和伊藤博文都是改进党的主要领袖成员,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更改宪法,更换日本政体。实际上二人的主张也是当时大部分人,包括日本天皇的心里想法。

所以从明治元年到明治十八年的这段时间内,改进党通过努力将日本焕然一新,铁路、轮船、煤炭和钢铁等现代化必需品已经开始普遍化,日本的财政收入较之明治元年提高了数十倍。在稳定的财政基础支持下,伊藤博文派系终于开始着手更改日本宪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确认天皇的至高无上权。

中日条约

这就是日本著名的“君主专制”。

伊藤博文通过改宪,确定了明治天皇的统治地位,从此彻底告别过去千百年来被幕府统治的政治制度,明治天皇因此成为日本近代第一位拥有实权的日本天皇。

日本的这种“君主专制”不同于英国以及日本后期的“君主立宪制”,前者天皇拥有最高无上权,是国家的领袖,而后者是君主的权力被宪法限制,成为国家的精神领袖和象征。

这种“君主专制”的优点在于它是结合了现代化的政体,比如设立众议院组建帝国议会,进而从一定程度矫正天皇的命令。

缺点就是个人的意志成为国家的意志,虽然政体接近现代化,但总路线还是和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相同。这种缺点最直白的说法就是“众议院第二,天皇第一”、“1≥1+100”。

伊藤博文和朝鲜王子

称霸周边

明治二十三年到二十五年,伊藤博文等改进党提出的“改宪”经过修正已经开始实施。政体的稳定是内部稳定问题,改进党中大部分人都明白这么一个道理“领土广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强盛上限。”日本是个岛国,地方就这么大,再怎么折腾也只是内部发展,最高也不过是二流强国,只有学习曾经“日不落”的英国,遍立殖民地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一流强国。

所以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改进党在稳定国体后,要进行的步骤就是侵略周边国家,从中获取能源和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治二十六年,伊藤博文二次组建内阁,通过手段和演讲进而游说明治天皇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前面说过日本君主专制的特点就是众议院依附在天皇权力之下,因此天皇被伊藤博文成功说服后,便下达了攻击中国的命令,而众议院则只能负责各种具体情况实施的决议。

明治二十七年,即公元1894年,日本在7月发动对中国舰队的突袭并在8月1日宣布对中国开战。11月,战局扩大至整个辽东,日军侵占旅顺,而后全歼北洋舰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一方落败。并与第二年,日军通过军事方面的施压强迫清廷签署《马关条约》,同年,台湾被日本攻陷占据。

伊藤博文被刺杀

十年后,即明治三十八年,日本又根据伊藤博文提出的总策略,彻底占据朝鲜,对外宣称朝鲜是受日本所保护的国家。

从明治二十八年到明治三十八年,这十年间,日本不断扩张,先后击败中国和朝鲜,将统治地区延伸至东南亚,并就此成为东亚头牌强国。

从明治元年伊藤博文进入明治政府开始,设铁路、造轮船、采煤炭、炼钢铁,让日本经济财政实力加强;统人心,拉政党,改宪法,换政体,让日本内部趋于稳定;侵中国,略朝鲜,军事扩张和掠夺使得日本成为真正的强国。

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伊藤博文花了三十八年的时间完成了。他将蒙昧、落后的日本变成了东亚强国。说是他一个人的成果固然是不切实际的,但他的确是最主要的策划人。从个人之力来讲,李鸿章的确逊色于伊藤博文太多。

小结: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情形非常相似,而日本一开始的情况还是要远逊于中国,但为何仅仅半个世纪之后,日本就能从一个积弱数百年的国家一跃而成东亚头牌强国?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统治者的思想与支持。第二个就是变革方针的执行。

再好的决策也抵不过背后使绊子和“朝秦暮楚”,而日本无疑对这个道理十分熟谙,所以才能如此稳定地进行工业改革和政体改革,这是当时清廷做不到的,因此在工业急剧发展时期,一步慢步步慢,千万平方公里的封建广袤大国就此沦为被欺凌的对象,华夏也因此陆沉半个世纪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