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从皇太极建立到溥仪退位,历时276年,先后有11位皇帝青史留名。建立之初,无论是皇太极、还是康熙、乃至于后来的乾隆,都胸怀天下、励精图治,可是在“康乾盛世”之后,这个不可一世的帝国开始急速滑坡、直至灭亡。满清的覆灭有一定的历史性和规律性,它和其他封建王朝一样,在后期都陷入“停滞不前”的死循环,除了共有特性:腐败、党争、猜忌、动乱等因素外,满清还加了一条,那就是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这样的“生存”环境对于满目疮痍的满清来说,委实到了“举步寸艰”的地步,更何况,在后期还出现了一个最具争议的人物——慈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少人都将满清的灭亡归咎在这个26岁就开始守寡、独揽朝政近半个世纪的女人身上,我觉得应该以当时的环境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理性去看待慈禧、看待这段历史:

一:女人本身就是话题,何况是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更何况她还掌权了47年之久;

二:咸丰在位时,两次鸦片战争已经叩开了中国的大门,巨大的利益和资源让其他西方国家也都蠢蠢欲动,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满清国力的虚弱,这些都是慈禧登场以前发生的,和她没一点关系,她出现与否,都不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三:嘉庆、道光、咸丰等人在位时,真的比慈禧做的好吗?

所以说,满清的垮台不能归咎在某一个人的身上,有因才有果,只不过这个原因要追究起来就太复杂了,而慈禧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也成为不折不扣的“背锅侠”。

1900年被公认为是满清历史的转折点,这一年满清面临的“内忧外患”达到了顶端,并彻底激化。对洋人忍无可忍的慈禧在端王载漪等人的唆使下,异想天开地认为可以利用“刀枪不入”的义和拳来抵制洋人,可惜,“大师兄”们的功力和枪炮相比还是相差甚远,义和拳对洋人的所作所为彻底激怒了西方列强。他们在没有知会北京的情况下,就派出重兵奔赴北京,被激怒的慈禧宣布对列国开战,并要求各省火速派兵增援,可惜由于东南多省督抚都已经私下和洋人达成“互保”协议,拒绝派兵,致使数万人的八国联军长驱直入。在满清最后一位传统将领聂士成战死之后,八国联军再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迫于无奈,慈禧只得派李鸿章和洋人议和,议和就意味着新条约的签订,赔款高达9.8亿两白银的《辛丑条约》就此诞生。

慈禧上台之后,也确实意识到国力的虚弱,为此,一直推崇“洋务”,并提拔了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等“洋务派”人士。为了加强边防,对于西方先进武器的购买也是不遗余力,可经过30余年的壮大,为何大清打得过百万雄师的太平军、却输给只有数万人的八国联军呢?原因很多,但是,“东南互保”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

人心涣散

从百姓角度来看:从1898年开始到1900年,山东、河南、安徽、陕西等地接连发生了自燃灾害,山东尤其严重,这也是为什么义和拳在山东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这时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那就是1898年6月光绪皇帝实施的“戊戌变法”,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变法太过遥远,没有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缺少了群众基础,又受到“保守派”的阻挠,只寄希望于那些没有实权的“维新派”,光绪皇帝的变法很快就被平息,这个结果其实并不算太意外。也正是因为百姓已经逐渐对满清政府失去希望,所以,在八国联军进北京时甚至出现有百姓为他们带路的耻辱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军队角度来看:当时的军队数量依然庞大,八旗军、绿营军、新军等等。八旗军早已不是当年努尔哈赤时代骁勇善战的八旗军了,经过多年的安逸,让他们遛鸟行,打仗,真不行;绿营军是明朝和其他战争中归附军队的混编,本来就鱼目混杂,也指望不住;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荣禄组建的新军,可新军中汉人居多,备受朝廷猜忌,在武器配发上有多重限制。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最忌讳的就是聂士成军,聂士成军也一度把首批联军打的溃不成军,可是,让联军误打误撞闯进了军火库,满库都是禁止下发的德国武器,结果,联军利用这些武器竟打起了反攻,你说冤不冤?满人不敢打,汉人敢打又没有武器,这样的局面就是诸葛在世恐也束手无策

制约和平衡

当年能打赢太平军,完全是湘军的功劳,但是在平定太平军之后,湘军数量达到了40万之多,这让慈禧寝食难安。好在曾国藩深谙官场,急流勇退,可是湘军却被彻底分化和裁员,之后,再也找不出有那样战力的军队了。至于李鸿章的淮军,也只是慈禧为了牵制曾国藩而采取的策略,湘军解散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被分化到绿营军里面

和制约官员相比,慈禧的“平衡术”在官场运用的更深炉火纯青,她压根不愿看任何一个人或派别做大做强,为了制约满人的王公贵族,他大力提拔汉人官员,委以重任;为了平衡汉人官员,他又在汉官内部分化“南北分制”,她谁也不信,唯一信任的人可能就是李莲英。她始终都将权利把控在自己手里,让官员们深陷“内斗”不可自拔,甚至说,她只需要一群忠心的大臣就行,至于能力,那是次要的。这样一群人,哄她开心还行,做其他的,真不行

东南互保

在“庚子国难”中,东南多个省份督抚为了自保,在盛宣怀的主导下,在李鸿章的默许下,纷纷私下和洋人签订了“互保协议”:这些人保证不向北京增兵、并保证辖区范围内洋人的利益和人身安全,而洋人则保证不把战火引到这些地区!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等人纷纷加入,版图上几乎囊括了半个中国

“东南互保”的出台让这场战争完全失去了悬念,不仅导致了《辛丑条约》的签订,破纪录的割地赔款也让满清政府在民间的威望尽失,连一些地方官员也开始敷衍清政府下达的各种指令,需求变革的声音再度高涨,革命党人也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才开始在民间发展壮大!

“东南互保”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从此之后,各地纷纷仿效,地方大员的权利空前膨胀,清政府的“中央集权”已经名存实亡,后来军阀割据的局面也是因此而成,所以说,“东南互保”才是满清灭亡最重要的推动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尾声

“东南互保”没有一丝好处吗?不,当时正在繁荣发展的南方省份没有受到战火影响,一大批近代产业得以保全,这也是不少后人为“互保”辩解的根源所在,然而,这些根本不能成为那些朝廷要员置身事外的理由。于公,他们是朝臣,当遵从君命;于私,他们是国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正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慈禧去世时,当年跟随她的那批能人异士也都先后故去,虽然隆裕继续垂帘听政,可她缺少了慈禧的那份干练和才能,根本无法震慑朝堂,使权利出现真空、最终落在袁世凯之手。随着革命党的崛起,1912年,在袁世凯的提议下,在得到隆裕的准许后,溥仪宣布退位,延续上千年的封建社会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进入北洋军阀混战时代,而军阀们“各自为战”的宗旨依然源于当年的那纸“东南互保”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