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所写。这首诗虽然没有王维其它的诗出名,但是这首诗的功劳可不小,因为有这首诗,王维躲过了一劫,它可以说是王维的救命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首诗怎么有如此大的作用吗?别着急,听我慢慢说。

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安史之乱的时候。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王维本来是和皇帝唐肃宗在一起的,结果在行程中掉队,被叛军所擒。

王维想逃跑,但没有成功,后被叛军押到洛阳。王维是个文人,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灾大难,面对安禄山想让他在自己手下做官,王维不知如何反抗,但他心里实在是不情愿,只好服了泻药称自己有病,还假装自己的喉咙也出了问题,不能说话了。

安禄山是个粗人,他不管这些,他把王维迎置于洛阳的普施寺中,并授予他“给事中”的官职,和他原先在唐王朝中的官职一样。这样看来,安禄山也确实是想重用王维。

王维再装聋作哑,可也得先活命啊!没有办法,他只能参加安禄山安排的一些活动。

安史之乱之所以说它乱,就是因为安禄山从起兵的那一刻,就只知道攻城略地,烧杀抢掠,及时行乐。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如何去治理这个天下,如何去造福黎民百姓。

在《明皇杂录补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叛军在宫中凝碧池饮酒作乐,把俘虏的宫廷乐工叫来奏乐助兴。

不料,众乐工心念家乡,怀念旧皇,在演奏的音乐响起时,竟然相对嘘唏,泪流满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还了得?安禄山非常生气,手下的士兵拔出刀来,威胁乐工们必须强颜欢笑,继续演奏。

乐工们见此情景,更加悲伤难过。这时,一个名叫雷海青的乐工竟然把乐器丢在地上,向着西方即唐肃宗入蜀的方向伏地恸哭。

安禄山勃然大怒,下令士兵们把雷海青绑了起来,就在戏马殿之上,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他一刀一刀地肢解了!

安禄山的心如此狠毒,手段如此残忍,雷海青死得这样悲惨,让所有乐工人都不忍看下去,难过的眼泪更是止不住流下来。

王维当时正好在场,看到这个凄惨的情景,内心感到无比的伤痛,但又无可奈何,于是,为了诉说心中的难过,他就写下了这首诗。

诗是写出来了,可皇帝唐肃宗是什么时候知道这首诗的呢?

大家想想,如果是安史之乱平叛以后,唐肃宗才知道了这首诗,那么这首诗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它可能不但救不了王维的命,很可能王维因此还会罪加一等,因为唐肃宗有理由怀疑王维是为了保命现在才写的,所以,这首诗只有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唐肃宗知道了,它才有它的作用。

这个时候,就要说到王维的好友裴迪了。裴迪比王维小十几岁,也是一位诗人,他和王维一起被叛军所抓,不过因为他名气没有王维的大,做的也是个非常小的官,所以叛军也就没有把他当回事。

王维把这首诗给了裴迪,还有人说,王维这首诗就没有写在纸上,只是口述给裴迪了,但不管怎样,王维都希望裴迪拿这首诗去找一个人,这个人是王维的亲弟弟,叫王缙。

王缙当时在哪呢?他跟随李光弼在太原。裴迪历尽艰辛来到太原的时候,王缙却暂时无力去救王维。因为,他在当时,陷入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太原保卫战”之中。身为太原少尹,他只能先国后家,先公后私。

至德二年(757)正月,史思明、蔡希德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在占领太原后,由北道攻打唐肃宗李亨当时所在的灵武。

李光弼只有一万多人,但李光弼和王缙,就凭这一万多人,硬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守住了太原城池。同时,他们还利用安庆绪弑杀安禄山的内乱机会,派敢死队出城打退叛军,取得了太原保卫战的完胜。

消息传到灵武,唐肃宗大喜,封李光弼为司空、兼兵部尚书,仍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爵魏国公。同时升官的还有王缙,他以本官太原少尹兼任宪部侍郎,也就是刑部正四品下的副部长,正式跨入高官行列。不久,王缙更是被召到皇帝身边,出任从三品的国子祭酒。

这对于王缙、王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王缙抓住这个机会,想尽一切办法,把王维的这首诗让唐肃宗看到了,这才有了王维生的希望。因为,王维犯下的,可是叛国罪。

当然,仅凭一首诗,就想救王维的命,还是远远不够的,王缙又找了时封赵国公、时任中书令、并且对李亨有拥立之功的崔圆为王维求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缙自己也没闲着,他又做了一件事。他上书皇帝,表示愿意用削减自己官职的办法,来替兄长王维赎罪。

王维最后能幸免于死,虽然和崔园、弟弟王缙的求情有关,但如果没有自己的那首诗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结果也是难以预料的。